本报记者 奚冬琪 顾意亮 江迪 通讯员 朱自元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让老人安享晚年,既要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11月1日,新修订的《甘肃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就明确提到“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切实做好老龄工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无疑是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从“生理养老”到“心理享老”
北京石景山
记者刚一走进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的“金苹果文化小院”,就听到里面传来老人的欢笑声:小院正在进行居家健身培训,老人们跟随老师进行着简单又有效的身体训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文化小院几乎每天都会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从艺术培训、健身养生、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到生活美学、政策宣讲等,其中最受老人们欢迎的是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方面的服务。
“以前都不知道老年人会有精神疾病,现在学到了很多知识,平时也可以注意预防。”家住附近的孙大妈说,文化小院里开展过“阿尔兹海默症知多少”“远离阿尔兹海默症”等一系列课程和义诊活动。“首钢医院的专家和我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沟通,做记忆互动游戏让大家测评,然后对记忆障碍、药物治疗等问题进行解答,大家都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老年人啥都不缺,就是需要有人陪我们说说话,给我们讲讲新鲜事儿。”74岁的龚大爷说。“我们愿意来这儿,不光是这里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说话有人听,意见有人重视,还能发挥余热。”居民高大爷说,文化小院里有区政协委员刘嵘的委员工作室,定期组织的“民意畅谈厅”,社区的居民们可以畅所欲言,反映他们身边的问题,最后能通过政协提案及时上报。“来反映问题的主要是我们老年人,有了这个平台,满足了我们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精神上也很满足。”
政协委员刘嵘说,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让有能力、有特长、有愿望的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区服务,发挥自身余热,在奉献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很有成就,心情舒畅了,精神头就更好了。所以,文化小院这个平台的作用,就在于帮助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达到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目的。
江苏太仓
深秋天气渐凉,但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永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却是一派暖意融融的热闹景象。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和村里的社工们围在长桌前,一边包馄饨一边有说有笑。包好的馄饨被分装成一份份,整齐地放在桌上。
“待会我们要把这些馄饨送到村里几户高龄老人的家里。”68岁的陈阿婆介绍,在场的几位老人是村里“银龄”互助小组的成员,专门为村里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提供服务。76岁的苏月珍也是互助小组的成员,她平日里一直帮助住在自家旁边的两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买菜就多带一些回来,或分享给两位老人,或直接烧好之后送给她们。这样一来,被帮扶的人感觉生活有依靠了,参与帮助的人也感觉生活更充实了。”苏月珍说。
永乐村总人口3164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40%,如何做好养老工作是全村工作的重点。如今,区域面积仅7.03平方公里的永乐村就建有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片区全覆盖。村民俞老伯说,村里现在
像城里一样建起了运动场,老人们茶余饭后有健身娱乐的地方,中午还可以去日照中心吃饭,闲了去村里的公园逛逛,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让大家老有所为,永乐村还组建了一支“老骥追梦”志愿服务队,让退休老人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村里的美丽村庄建设志愿者们各有分工,有的负责绿化管理,有的负责河道巡查,我主要负责宅前屋后整治和美丽庭院建设。”65岁的王老伯说,前两年村里决定建一批小公园,大家在选址、特色打造等方面一起出主意。看到现在几乎每个村民组都有可供村民休闲、游玩的小公园,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村里老年人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也离不开“政协力量”的默默付出。在今年璜泾镇政协工委召开的永乐村“原居安老”专题协商议事活动中,住璜泾镇政协委员、永乐村两委干部、居民代表等一起倾听了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协商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有温度。太仓市政协也多次与市民政局等部门开展专题协商,通过聚焦养老人才培育扶持、整合社会多元力量、统筹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等内容,增强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松江
10月29日上午9时整,一场名为《红色堰泾 为你而来》串烧乡村T台秀拉开了上海松江叶榭镇“蜗牛文化节”活动的序幕。由幸福老人村主创团队携50余位中青老年村民共同奉献的开场“大戏”,让观众看得欲罢不能、乐在其中。
“有些‘演员’并不常回村,但为了共同排好这出‘大戏’,他们认真准备了月余,只为当天能够表演成功。”幸福老人村的创始人、上海松江区政协委员蒋秋艳说。
演出结束后,隆重登场的“剥毛豆大赛”是幸福老人村的保留节目。据介绍,只有65岁以上的村民才能拿到“比赛入场券”,70岁以上的村民才有获得“大奖”的机会。当天,近40名选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分4组,每组计时10分钟,最后以剥出的毛豆称重定成绩。“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可以是这样的。”参加活动的老人们说,“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的养老模式以前想都没想过,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作为上海首家民非组织打造的农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幸福老人村一直在探索通过“互助式”“嵌入式”的模式让“养老”变“享老”。创始人蒋秋艳介绍,她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农村有很多老人留守家中,缺乏亲人的照顾,日常生活不便,精神生活很欠缺,于是就设想在自己的家乡堰泾村创建一个农村居家养老园区。将这个想法与村干部和部分村民沟通后很快得到了支持,于是她就和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创始人一起筹划建立幸福老人村。
虽然项目一开始困难重重,但是蒋秋艳凭着一腔热情和坚韧意志,在区政府和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一排除了这些困难。此后,幸福老人村通过引入各类公益资源,形成了以“孝”为主题的“爷爷奶奶一堂课”“微孝课程”等农村公益养老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还从被服务者,主动转变为服务者中的一员。“都说老人就是老小孩,这‘余热’一旦热起来,你不让他们干,他们还不乐意呢。”蒋秋艳笑着说。
“微孝家宴”是幸福老人村年年都要举办的传统敬老公益活动。每年春节之际,通过社会公益和志愿者的力量,年轻人陪同农村留守老人一起吃顿团圆饭,让老人们享受一次“家有儿女福满堂”的幸福时光。蒋秋艳说,“那一刻,每个老人都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幸福老人村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养老”,更成功探索了“心理享老”。对此,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副理事长、基层服务委员会主任朱达认为,幸福老人村解决了农村老人“急难愁盼”的困难,打造出“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家、离家不离情”的农村养老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在全市乃至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精神慰藉需要“常回家看看”
随着我国老年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如何让老年人拥有精神充实的健康晚年,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老人中独居和空巢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已经占到老年人口的半数以上,而且高龄老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同样需要关注。”冯文猛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是说,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重视精神生活已成为国家发展大的方向之一,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
在谈到目前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影响时,冯文猛认为,目前居家养老的核心服务之一,就是提供精神慰藉。无论是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是普通的聊天,都应该具备。同时,社区活动也可以通过让老人融入、参与,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老人来说,真正需要心理疾病治疗服务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是要让老人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参与状态。只有专业心理服务和丰富可参与的活动双管齐下,才是未来满足社区养老精神服务需求的发展方向。”
冯文猛还提到,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还要注重塑造“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成员,要“常回家看看”,多和老人沟通,让他们处在精神相对比较饱满的状态,而不是让老人觉得自己没人管、没人理。要大力弘扬“孝文化”,毕竟家庭的支持是很多物质的东西无法替代的。对于现在很多地方探索的“老人帮助老人”“老年志愿服务队”等,冯文猛认为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帮人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也可以让受助者感到温暖,是一种双向的成就,也解决了双方的情感需求,应该多多提倡。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整体发展得比较晚,精神关爱也比较欠缺,亟须补齐短板。”冯文猛说,农村正规化、专业化的心理服务比较少。因此,一方面要多宣传,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多关心老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村心理服务建设,不能忽视了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