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营周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4日   第 05 版)

张占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说极其鲜明地揭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中国大地上成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过程的深刻把握与科学总结,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过程的清晰揭示和战略谋划。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国变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和奋斗方向,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致力于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是高度自主而不是照搬他人的现代化;是自立自强而不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并联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时空高度压缩和不同时期发展任务的相互叠加。中国式现代化既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的制度优势,又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现代化成果。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协调、全面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展的统筹协调和高质量,是各领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第六,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得益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问题。从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如果不能正确地确定“中心”,就不能真正掌握和推动全局;如果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全局都会受到损害。

当前比较迫切的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带动中高端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努力构建以国内为主的超大规模畅通循环的消费市场;抓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升级契机,适当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推动数字中国和智慧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与此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通过改革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牵引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努力使消费、投资、产业升级的潜力变为现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2022-11-04 张占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185.html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3,1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