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廉维亮
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时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政协委员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过程中,重点就如何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认真思考谋划。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既是人民政协全面履行职能的优势所在,是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要求,也是目前工作中亟须创新、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确需实践拓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常荣军表示。
“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式,对推动基层协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协商互动深度、充分表达意见、广泛凝聚共识都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要求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全国政协和各级政协组织高度重视加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联系的广度、深度、频度和效度不断加强,持续探索如何让联系机制更加及时通畅、有效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在今年7月参加全国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课题组调研时发现,联系中存在着单一、被动、滞后或单向等问题,制度整合、激励支持和督查落实仍需不断加强和改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应适应党和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的新期待,使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得更通畅、更有效,确立‘有序引导、适度规范、激发潜能’的新思路,不断拓展委员联系群众的新视野、新局面,确保委员联系群众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实效化。”钟瑛表示。
在常荣军看来,认识觉醒是行动自觉的先导,“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强化委员对政协性质、定位、特性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着力启发委员联系群众的思想认知,使委员树立联系界别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界别群众工作的自觉意识、责任担当,并形成联系群众的行动自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认为,引导鼓励委员采取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十分重要,避免“一刀切”。
“在政协工作的创新实践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可以将联系群众机制嵌入既有制度框架和运行实践,注重与经常性工作的结合,加大综合协调力度,以增量改革实现既有机制运行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张树华表示。
这一意见和常荣军不谋而合。他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委员工作室、委员联络站等工作机制,把委员组织起来,让协商在基层切实开展起来,推动政协工作向社会、向基层延展。朱永新介绍,如今民进的很多支部就建在社区里,会员可以直接在社区与界别群众开展协商联络。
“民建是密切联系经济界的民主党派,近年来,我们一直将联系走访会员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重点,加大对市场主体的联系走访力度,将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及时解疑释惑、反映困难、疏解情绪,尽力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会主委司马红介绍。
司马红同样提出,要提高委员工作室(站)的服务品质,注重积聚法律、经济、金融、民营企业等各方面资源,探索其与民建会员之家建设有机结合,成为政协委员服务界别群众的有效平台。
“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做好督查落实和量化考核十分重要。”钟瑛提出,可采用“回头看”的方式,对联系群众的方式、环节、程序等,进行常态化的回顾总结、督促检查和分析思考,保障联系机制的常态化运行。对委员联系群众的绩效量化考核,则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适度规范,量力考核。
“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需要委员个人多思考、多实践、多体验,也需要政协组织切实发挥好服务作用,用心引导。委员联系群众活力的有效激发,联系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张树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