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2008年,国际卫生组织向世界发起呼吁,我们的地球正在被塑料袋入侵着,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白色垃圾场里。自那时候起,“白色污染”这个词正式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
当前,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事”。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尤其是这10年间,随着一系列强有力限塑政策的出台,截至2021年底,我国废塑料回收率达到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水平的1.74倍。我国已逐步探索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10年间塑料污染治理
政策与行动密集出台
“这是保鲜膜,这是装干洗衣服的,这是购物袋,这是外卖餐盒……”此前,在《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展示他所攒下整整一大包的塑料袋曾在会场引起不小的轰动。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发明,塑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当中,并和钢铁、木材、水泥等一起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这些无处不在的塑料也让凌振国“又爱又无奈”:“厚的塑料袋我都二次利用了,当垃圾袋等;但有的太薄,确实不适合再次利用。每天要消耗这么多的塑料,很是心疼。”
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困扰。特别是随着快递、外卖、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用量快速增加,塑料污染日益严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
“其实塑料从材料本身讲并不能与污染物画等号,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废弃物不当管理造成的环境泄漏。”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解释说。
因此,从管理上入手成为解决“白色污染”难题的重要路径。
“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张德元表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能力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10年间,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与行动密集出台。
202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塑料污染治理进行全面部署;2021年9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以全链条治理的力度与广度,吹响“十四五”时期全国塑料污染整治的冲锋号;再到多个文件中涉及的投资、财政、税收等一系列鼓励、规范、引导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我国已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
塑料污染治理也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从“六五环境日”到“世界海洋日”,再到全国节能宣传周,塑料污染治理系列活动占据着重要位置。电商、快递、外卖头部企业联合向社会发出减塑倡议,推动本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低塑”生活习惯正逐渐成为大家的日常。
10年间,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成就有目共睹: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世界第一。
《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智库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废塑料材料化回收量约为1900万吨,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水平的1.74倍,而同期美国、欧盟、日本的本土材料化回收率分别只有5.31%、17.18%和12.50%。
建立中国特色
塑料污染治理体系
“如果在塑料制品上看见蓝色的‘回’字标,请放心并积极使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
一个看似简单的“回”字背后,却是多位专家学者、协会企业等在为提升废塑料回收率所做的努力:制定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和评价标准,来规范引导塑料制品的设计转向易回收易再生。
“塑料污染防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覆盖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张德元解释说,“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强调塑料制品源头管控不同,中国塑料污染治理抓住塑料污染末端环境泄露的关键环节,加大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覆盖塑料制品生产、消费、流通、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治理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全链条治理新阶段。
2021年9月,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从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理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力度等方面,对2021年-2025年的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石化联合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共同组成的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携手上下游企业行业探索再生塑料的合理再利用新模式,并于2021年出台了易回收易再生塑料制品标识(以下简称双易标识)——“回”字标正式启用,将使更多塑料废弃物回到循环体系中,助力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们通过价值链合作和模式创新,优化塑料回收利用途径,推动产品生态设计,为实现一个没有‘塑料废弃物’的地球而努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处处长满娟说。
“回”字标之后,今年的第二届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论坛上,代表再生塑料规范化应用的“再”字标正式发布。“可以说,这是继双易设计体系后,兼具中国特色,又同国际接轨的又一力作。”GRPG办公室副主任侯聪说。
“十四五”将开展全链条治理
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提出要启动政府间谈判,到2024年年底前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被业界称为是“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世界范围内最具雄心的环境行动之一”。也意味着,面对人类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张德元看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即发展塑料循环经济,开展全链条治理。
张德元指出,首先,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减量和替代只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个环节,加强消费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治理对应对塑料污染是必要的,但通过源头减量或替代对塑料污染治理的贡献有限;完善的塑料废弃物末端收集和处置是塑料污染防治的关键,可以直接防止塑料废弃物泄漏到环境中。
其次,各种替代产品的使用和推广需要开展科学的对比分析,对各类替代产品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可推广性、适用性、综合环境影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不能为了解决塑料污染造成新的更严重的污染。
最后,发展塑料循环经济需要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低值废塑料要建立价值补偿机制使其回收利用。
“我之所以要展示这么多塑料袋,其实也是想告诉大家,对于塑料污染治理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从减量开始、循环使用、实现塑料高值化再利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使塑料产业真正做到绿色低碳循环。”凌振国说。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建议在城市中要建设专门的塑料分拣中心实现废塑料“应收尽收”。
全国政协委员冯守华建议,地方政府应增加对分拣中心等回收基础设施的用地规划。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考虑为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的用地政策,以推动各地方分拣中心的建设。
“政府也要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设施,针对既有城市建成区用地价格高昂的现状,制定灵活的合作方案,帮助回收企业降低前端收集的运营成本,既要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又要实现高值化利用。”冯守华说。
“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推动塑料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德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