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城台
皇城台的考古发掘始于2016年,目前已揭露出皇城台门址及东护墙北段上部及台顶大台基南护墙,是石峁最核心的工程区域,作为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皇城台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结构奠定了中国古代以宫城为核心的都城布局。
皇城台门址由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组成。广场由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围成,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在外瓮城外侧的墙根处,发现完整玉钺两件。门道内为石板铺砌的路面,陡坡状攀升至台顶,路面的部分石板上发现阴刻“符号”。最新考古发掘中,门址和东护墙北段上部出土的陶、骨、石、玉、铜等各类遗物数以万计。皇城台发现的制作铜器的石范,为国内已知最早的铸铜遗存之一;陶瓦是公元前 2000 年前后国内数量较大、区域位置最北端的发现,暗示着台顶存在着覆瓦类高等级建筑;“弃置堆积”中出土的万余枚骨针以及“制作链”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皇城台还出土有不少于20件的骨制口簧,口簧在现代被叫作“口弦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口簧。2018年在台顶发现了一座夯土筑芯、砌石包边的大型建筑台基。台基已揭露出的南护墙上发现有30余件石雕。这些石雕可能与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藏玉于墙”或修筑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先民对皇城台的精神寄托。
(二)外城东门址
外城东门址是石峁遗址全面揭露的第一处重要遗迹,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门塾等设施组成,周边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牙璋、陶器、壁画和石雕头像等重要遗物。
外城东门一带石墙内埋葬玉器的现象尤为引人关注。根据其出土状况分析,这些玉铲、玉璜、玉钺等器物应是城墙修建过程中有意嵌入墙体的。石峁遗址所见将玉器置于墙体之内的现象,或符合上古文献或神话中提到的玉门、瑶台、璇门的相关记载。作为石峁人在信仰层面的驱鬼辟邪观念催生的精神武器,石峁外城东门址所见杀戮奠基及墙体藏玉现象,极大满足了辟邪神话寄托及“宗教中心”的向心功能,也成为其凝聚周边中小型聚落的核心手段。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筑造技术先进,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三)韩家圪旦居址与贵族墓地
韩家圪旦系石峁城址内城的一处居葬遗址,出土陶、石、骨器千余件。韩家圪旦地点发掘的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规模在2平方米以上,最大者长约4米,宽约3米,深6米,墓室面积12平方米;最小则仅可容身。规模差异显而易见。韩家圪旦地点早期作为居址使用,晚期考古研究时居址废弃,作为墓地使用,聚落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更替。虽然该墓地被严重盗扰,但仍然从规模上能够判断其为石峁遗址内的一处大型贵族墓地,墓地主人出现了身份差异及等级区分,社会复杂化倾向加剧。
(四)樊庄子哨所
樊庄子哨所位于石峁城外的东南方向,与外城南墙上的一处城门隔沟相望,与外城城墙直线距离约300米。哨所系在自然土峁顶部垫土找平后再修构石砌建筑。石砌建筑可分为内外两重“石围”,内围位于山峁顶部正中,平面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长约14米,宽约 11米。除西墙外,其余三面墙体保存比较完整。根据方形石围内侧均匀分布的壁柱槽分析,或应为一座用柱子架撑的“哨所”,其功能或与登高望远观敌瞭哨有关。樊庄子哨所与其他四座同类遗迹共同构筑城外的“预警系统”。
(口述:孙周勇 整理:司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