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泳
“作为能源重化工区域,太忻区未来碳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若能构建太忻一体化汾河流域植被建设碳汇项目,对接国内碳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林业碳汇有望成为太忻区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教授柴宝峰向记者表示。
近日,在山西省政协召开的“强化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支撑”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报告亦提及,绿色低碳将成为经济区的重要特征和亮丽品牌。
“我们将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支撑保障、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作出示范,蹚出一条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协商会上,山西省副省长贺天才公布了一组数据: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启动以来,省政府投资4135万元对太原、忻州两地117个问题图斑进行了修复治理,涉及面积602平方公里。此外,自从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全部纳入太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控制重点区域后,政府整合10亿元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推进太原市阳曲县、尖草坪区等区域散煤清零,区域空气质量稳步提升。
这显示出山西省政府将其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的决心。
“省政协提出‘强化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支撑’是贯彻落实省委战略部署、助力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协商会上,委员们分享调研所获及主动建言,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创建的应有之义,也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
山西省政协常委、太原市政协主席操学诚认为,应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经济区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创新,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升级,努力打造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生活宜居的生态示范区。
“建议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索实现产业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持续性收益反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操学诚提出,抢抓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机遇,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产业化。通过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使土地生出“金元宝”、山间长出“摇钱树”、乡村变成“聚宝盆”,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忻州市政协主席范建民呼吁,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时,预留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同时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一体化经济区大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
范建民还建议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设立“生态保护巡回法庭”,通过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协作联动,形成执法合力,为加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环境安全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数据显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12个县(市、区)水资源总量1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68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均水资源量。
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总规划师薛金平分析认为,目前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高,水生态问题突出,源于地下水超采和高耗水产业的过度发展。他建议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完善现有高耗水产能置换政策。推进太原市九河复流,杨兴河“生态廊道”综合治理,新建滹沱河供水工程,治理坪上水库,为忻府、定襄、原平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乃至阳泉提供生活和工业水源。
委员们认为,经济要发展,环境质量要改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还需从机制建立入手,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推动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打破行政区域,建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范围内汾河流域、滹沱河流域县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