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兼济天下,造福桑梓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23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朱婷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中的中国乡土村落景象。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滋养城市社会的丰沃土壤,其发展走向一直是左右“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中国不断遭到侵蚀,乡土受到严重冲击,在乡村伦理生活中能起到身教言传之效的乡贤群体愈加稀缺。

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就已敏锐地指出,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而他们回不了家既是“不愿”,也是“不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新乡贤这一群体,推动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文明,让广大农村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一份乡愁,值得我们思考。社会贤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守护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作用,这正是当下农村呼唤乡贤“回归”的意义所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亿万农民走向城市,融入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其中成千上万的人成长为新乡贤。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为新乡贤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人们的乡愁得以安放。在新乡贤身上,集合了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的要素和文化融合,结合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优势和联系,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在外面“出息”了的乡贤,愿意回到家乡,反哺家乡,为乡村建设尽一臂之力。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张澍发出了这样的倡议:“乡村振兴发展,时不我待;美丽乡村建设,你我有责……诸位委员乡贤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乡贤,回报家乡,那里有我们的兄弟,有我们的姐妹,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让我们一起回报家乡,一起助力乡村振兴。”

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追寻乡贤足迹,厚植家国情怀,是不容忽略的一课。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乡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正在凸显。各级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新乡贤的作用,厚植乡土文化,探索建立壮大新乡贤群体机制,激发他们回乡建设的热情。让新乡贤们既“愿”回家,也“能”回家,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能量。

2022-08-23 朱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774.html 1 兼济天下,造福桑梓 29,7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