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魂铸困牛山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16日   第 03 版)

8月1日,参加“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的人员向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司晋丽 黄静

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95岁生日之际,一场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支持,贵州省政协主办的专题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举行。众多党史、军史专家齐聚武陵山深处,只为一个主题——“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

这个题目,仅仅听上去就足够震撼人心;不过,对于今人来说,隔着厚厚的历史烟尘,这段史实又显得有些陌生。

让红军留下“千古壮举”的困牛山在哪里?为何会上演红军集体跳崖的壮举?对当下有着什么样的启示?

随着我们的采访,这段发生在长征期间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静卧深山的丰碑

8月,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贵州省石阡县,山峦延绵、层林碧绿,如入清凉之境。从县城出发,沿着新修通的高速路,约40分钟车程即到困牛山村。从高处俯瞰困牛山,在此起彼伏的青绿植被之中,夹杂着一道道蜿蜒的崖壁。

“如果党需要,请让我继续坚守崖边的阵地,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心之所向,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困牛山战斗遗址,讲解员赵春莉深情讲述着红六军团的故事,游客们为红军“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的高贵精神而感染,困牛山的故事就这样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

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先遣队,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全军团西征出发时共9700余人。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4省,先后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于10月7日进至贵州省石阡县甘溪地域,陷入敌军24个团的重围之中。迂回转战中,10月15日,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以下简称红52团)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将敌军诱至石阡困牛山地区,与敌激战三昼夜,掩护军团主力成功突出重围。

坚守困牛山的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以弱胜强,英勇顽强地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但面对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当地群众时,他们为了不伤及人民群众,于10月16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集体跳下几十米深的悬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红军英烈的千古壮歌。

跳崖的勇士中,只有极少数被树藤挡住而幸存。陈世荣就是其中一位。

陈世荣曾是红52团的一名司号兵,而今也已与世长辞。

“爷爷生前多次向我们讲起那场壮烈的战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牺牲’。”陈世荣的孙女陈向梅告诉记者。爷爷的这句话根植在当年尚幼小的陈向梅心中,让她早早读懂了人民军队心怀人民的高尚情怀。

红军的伟大精神深深嵌入这方大地的血脉中。“困牛山战斗后,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安埋红军烈士、收藏红军遗物、收留幸存红军。逢年过节,周边村民自发来到当年红军跳崖地,祭奠红军英烈。后来,红二、红六军团再次来到石阡时,就有800多名工农群众踊跃参加红军。”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说。

如今,在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前,不知何时,就会悄然新增几束鲜花。这令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杨又铸感动又欣慰。

这座纪念碑的落成,与杨又铸的推动分不开。2001年,杨又铸到石阡党史研究室工作,他开始了解困牛山战斗,但发现对这段史实的文字记载却寥寥。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对史实的敏感让他走上了挖掘困牛山战斗史实的“征程”。21年来,杨又铸走遍了困牛山的每个角落,深入多地走访调查失散红军的后代、目击者、知情人795人,形成访谈材料123份八万一千多字,撰写手稿上百万字。在多方牵线下,纪念碑落成,并请萧克将军题写碑名。

自此,英灵有了归宿,后人也有了祭奠之所。

“面对国民党军的重重围攻、威逼利诱,红52团官兵没有一个人叛变偷生,没有一个人畏敌逃跑,战至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枪跳崖明志。红军壮士以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悲壮篇章,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群众工作局局长肖安水评价道。

多方努力,还原历史细节

2021年5月,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 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副参谋长戚建国听闻了“困牛山红军壮士集体跳崖”的事迹后,深受触动。

戚建国认为,红军在困牛山的事迹并不亚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甚至更为壮烈。他总结道,“困牛山战斗的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伟大的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听党指挥的忠诚品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四个方面。”

然而,为什么一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才得以还原?

回京后,抱着这个疑问,戚建国又重赴贵州走访。

“因为当时红六军团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军团对红52团困牛山战斗的最后经历所知不多,军团领导同志的回忆录都没有详细记录红52团最后战斗情况。红六军团当时在给中革军委的电报中,也只提到了红52团被包围失去联系,牺牲很大,所以这段历史缺乏翔实记录。”8月1日,在贵州参加“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的戚建国向记者表示。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覃爱华说,“在军史上仍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史实,困牛山的战斗就是其中之一。战斗经过、时间等细节都在不断地挖掘和深入地研究当中。如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党史、军史的研究都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对于这场战斗,史料中只有蛛丝马迹可循。

例如,当时国民党的档案资料里,保存了困牛山战斗和红军跳崖的部分记载:1934年10月19日的《黔军军部皓电川岩坝战况通报》称:红六军团“顽强抵抗,冲锋十余次,全用肉搏”“伤亡逃散及跳河者近千人”。

再如,1981年出版的《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记载,“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同志率领第五十二团在与主力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被敌人围压在一个山沟里。全团战士与敌激战三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许多同志集体跳岩,壮烈牺牲。”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场战斗过于惨烈,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去回忆。”杨又铸告诉记者。这21年中,他和同事们一次次对困牛山战斗史实进行田野调查,但老乡的嘴巴很难“撬”开。后来,他才了解到,当地很多老人都目睹过红军集体跳崖的经过,但不愿意轻易提及。在他的软磨硬泡下,94岁的老人蔡应举才领着他和同事到虎井沟看红军跳崖的地方。

“战斗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太阳快落山时,许多红军在虎井沟跳崖了。第二天我们到河沟底去看,牺牲红军尸体是一窖一窖的……”

去年8月,贵州省政协组织撰写了《关于重点推进“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保护传承的提案》,明确由相关副主席领衔督办。

在挖掘困牛山战斗历史中,虽然省里做了大量工作,却依然面临“三不够”:史料研究不够、宣传教育作用发挥不够、保护利用不够。通过更高的平台借力,凝聚更广泛的智慧和共识,成了当务之急。

“我们既要积极争取全国政协的指导和帮助,又要充分发挥省政协优势助推挖掘保护工作。”贵州省政协主要负责人说。

这也是举行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初衷。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说,就困牛山红军事迹而言,人民政协的文史工作大有可为。“可以就这项工作开展专门的史料征集和研究,发挥好记录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第一手资料的优势,体现出‘三亲’特色。在工作机制上,可以加强纵向联动,深化各级政协组织在文史工作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也可以加强横向协作,密切与高校、社科院所、党史、档案、文博、地方志和其他历史研究机构的联系,努力把体现红军壮举、符合历史真相的史料反映出来。坚持育人为要,让史料说话,帮助人们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今年两会期间,贵州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和戚建国、叶小文联名提交了《关于从国家层面支持“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保护传承的提案》,建议从史料研究、宣传教育引导、保护利用等方面入手,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对困牛山红色文化进行史料征集和挖掘;请相关部门抓好这个典型的、独特的英雄故事,在全体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中开展好学习教育;加强对困牛山战斗遗址的系统规划和保护利用。

高平台带来高关注度。“我们通过向全国各地征文和约稿的方式,收到了30多篇论文,经过初选之后入选的论文有27篇。这些论文质量很高,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覃爱华说。这些论文从史实研究的角度做了梳理,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另外,还从实践方面关注贵州的现实发展,例如怎样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让伟大精神世代传承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

2021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前往困牛山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明确强调“要把这个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传下去”。

今年4月12日,谌贻琴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高质量做好困牛山英雄事迹及其战斗遗址的保护宣传利用工作,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为此,省政协明确一名副主席牵头抓总,省政协办公厅、省委党史研究室、铜仁市、石阡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杜丹介绍,在三级党史研究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史料挖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发现红52团人员名单29人,红六军团转战锦屏县电令、电报等史料35条,转战镇远文章、故事26个,电文19则,图片18张,图文档案资料7则,诗词4首,极大地丰富了红六军团西征入黔的资料”。

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于今年5月落成,通过先遣西征、困牛山壮举、红色传承等内容全景再现了困牛山上的千古壮举。一把红军留下的军号,也被珍藏于此。历经时光淘洗,军号表面早已生锈,却承载着那段荡气回肠山河岁月,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

陈世荣生前经常哼唱一首中央苏区民歌,歌词是“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这首歌所反映的,正是我们这支队伍与国民党军队的不同之处。”叶小文说,宁死不伤百姓,这是困牛山红军壮举中最动人之处。一切为了人民,是人民军队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一切依靠人民,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紧固根基。一切牺牲,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让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支队伍、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目前,困牛山战斗遗址有关项目已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重点推进项目,困牛山村也入列贵州省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暑期自驾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祖祖辈辈遵循着“靠山吃山”生活法则的村民们来说,如今的光景真是大不同了,全村都吃上了“旅游饭”。单是去年,村里就接待了8万多名游客。红色旅游带动了乡村振兴。

现在,赵春莉已经是一名金牌讲解员了,但她一直没忘记前辈的嘱托。几年前,以任弼时女儿任远芳等人为代表的红军后代来到石阡县,听完讲解后,对她说,“小赵,我们重走父辈们的长征路,可能只有这一次了。你在当地要多去讲讲这段历史,不要让后辈们忘了啊!”

赵春莉深感重任在肩。“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孩子们都没有听过困牛山的这段历史,所以我要一直讲下去,让精神的火焰代代相传。”

作为一名亲历过战争的军人,戚建国则有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要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历史长河中来回顾困牛山战斗,才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它的战略价值,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它的时代意义,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革命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2022-08-16 司晋丽 黄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412.html 1 魂铸困牛山 29,41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