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地震、海啸、洪水、台风……在福建省厦门市,有这样一群“蓝色”的身影:危难关头,他们向险而行;凶险时分,他们争分夺秒;生死边缘,他们予人希望。他们是厦门市的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人生前半程,他在军旅中铸就铮铮铁骨;不惑后,他义无反顾行走在公益救援路上。他说——

“我愿意成为他人危难时的曙光”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09日   第 11 版)

王刚在地震救援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帅

早已写好的遗书

暑期来临,溺水伤亡事件进入高风险期,厦门市曙光救援队也更加忙碌。

7月下旬一个普通周末,凌晨12∶50分,厦门市曙光救援队刚刚在厦门海域结束紧张的海上搜寻任务,又接到漳州一起救助请求:两名少年于前日傍晚在山边戏水时失踪。

全体队员紧急规整装备,驱车前往。凌晨2∶20分,队长王刚带领队员们到达现场。深夜徒步,翻越陡峭的山崖,救援队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在溪流的深潭内找到年仅13岁和17岁的两位少年的遗体,并移交家属和警方。

王刚带领队员为逝者默哀收队后,已是早上6点,清晨的阳光洒在每个队员身上。这样披星戴月的整夜奋战,对王刚和队员们来说是常事。“每天大概只能睡4个多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要么在救援,要么就是忙队里的大小事宜。”这些年,救援队的工作几乎成了王刚的全部,他和妻子索性把家搬到了队里。

对于第一次救援,王刚记忆犹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援,彻底改变了王刚的生命轨迹。在灾区,王刚第一次直面死亡,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绝望与无力。自那以后,王刚心里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他想要去救助别人,他想成为别人危难时刻生命的“曙光”,这也是救援队名字的由来。

2014年6月1日,作为退伍军人的王刚自筹资金,同其他13位爱心人士一起,注册了厦门曙光救援队。那年,他38岁。“我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救人,不图回报地救人。”当时的王刚,还不懂如何带领一个团队,但他说,方向有了就好,路都是慢慢探索出来的。

从此,向险而行,逆流而上成了他的常态。多年来王刚牵头组织并亲身参与全队90%以上的救援任务,其中包括尼泊尔地震救援行动、厄瓜多尔地震救援、多地水灾救援等国内外救援任务。

救援队对社会提供的所有救援全部免费,“我觉得,在营救一个生命面前,我们没有资格开出具体的价格。”王刚说。

多年执行救援任务,看过瓦砾下、黑暗中等待救援的人们无助的眼神,王刚和队员们更懂得了“曙光”的意义。救援队一路走来是艰辛的,但在每次救援中都会全力以赴。“就像一个疯子领着一群傻子,全年无休做救援。”王刚笑着说。

由于救援任务不可避免的危险性,今年46岁的王刚早已写好了遗书。几年前,他的遗书内容事无巨细,写满好几页纸,如今,见过了太多生死场面的王刚把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他的遗书内容也已缩减到寥寥二三百字,但其中有一句话一直未变:“能在自己热爱的使命和任务中离开人世,于我而言是最大的圆满。”

英雄亦是凡人

平日里,曙光救援队队员们有着平凡的职业,教师、司机、外卖员、大学生……一旦接到任务,他们立即换上蓝色队服,化身人们眼中的英雄。他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但在灾难面前,总会竭尽全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

英雄的另一面,往往有着他人看不见的牺牲与挣扎。自曙光救援队成立以来,经费一直是王刚绕不开的难题。

救援资金的来源大多依靠社会捐赠。2016年是曙光救援队重灾救援比较多的一年,在密集的救援任务下,曙光一度弹尽粮绝。

“当时队里实在没钱买装备了,就卖掉了自己家的两栋房子。”王刚说。

如今,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队伍的壮大,曙光救援队勉强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但是,救援队的日常办公场所,至今仍设在存放救援装备的仓库中。

从事公益救援这些年,王刚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已经多到数不清了。其中最重的一处伤,是2015年在山中搜救探险驴友时造成的腿部韧带撕裂和半月板损伤。

“这个伤差不多每年都会复发。”几乎每年冬天,王刚都会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与拐杖为伴。

除了身体上的伤痛,经年累月直面死亡,对王刚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后,王刚即被诊断患有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年情况愈发严重。

一身病痛,有没有想过放弃?“想过无数次,但公益救援这条路,走得越远越没办法放弃,队里有那么多热爱公益的同路人,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市民信任我们救援队。”王刚说:“即使有天卸任队长,但公益救援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2019年底,王刚的妻子确诊为癌症晚期。在得知王刚妻子患病后,很多他曾救助过的人主动提出资助,但王刚没有接受一分钱,“我们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做公益这么多年让我看到,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帮助。”

近两年,妻子接受了手术治疗,状况稳定下来。“现在她在我们队里做一些后勤工作。”王刚有些愧疚地说。

予人曙光也收获善意

没有救援任务时,王刚习惯每天对救援设备进行一次检查。“救援必须专业,没有专业的设备,很多时候会徒劳无功。”

“成为正式曙光救援队队员之前,需要通过400个小时的任务训练,三项以上救援技能考核,才有资格自费购买曙光的救援队服,佩戴救援铭牌。”王刚说。

队员们分文不取,加入队伍全凭一腔热血,助人救人后的成就感是最好的奖赏。“所以队员们要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且身体要过硬,很多救援任务是在夜里。”王刚说。

“我们的队服很酷,是定制的,只有正式队员才有资格自费购买。”王刚笑言,身上这套特殊面料做的队服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在做公益救援的这条长路上,王刚感受到了很多来自社会的善意和温暖。也正是这许许多多温暖的瞬间,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以及前行的动力。

“有一位90岁的老奶奶王丽华,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们的报道,此后每年都会在‘七一’这天给我们捐款10099元,99是对我们救援队的祝福,已经坚持很多年了。”王刚说。

此外,有不少企业家也在持续给予曙光救援队支持。“很多人说,虽然不能亲自参与救援,但能为你们做点事,心里也高兴。”这些来自社会一点一滴的善意,总能让王刚的心变得柔软,一切艰难困苦似乎都不再那么难,他在公益救援路上的步伐愈发坚定。

在曙光队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支持下,曙光救援队目前已经拥有潜水特勤组、救援搜救犬队、山地高空救援组、水域救援组、建筑坍塌救援组、声呐搜寻组、心理危机干预组七个救援专业体系,可根据不同的灾害作出不同等级的救援应对。

如今,凭借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和在各大救援任务中的出色表现,曙光救援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援飞行队、交通运输部东海救捞局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和合作关系。

“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最美搜救人”“福建省最美退役军人”,逆行路上,王刚获得很多殊荣。王刚说,这是他和队友共同的荣誉,“越来越多人信任曙光救援队,也越来越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公益救援路上,王刚影响了很多人加入进来,“这也是最大的收获。”

“前半生爬冰卧雪,手握钢枪,苦练本领。不惑后,披星戴月,竭尽全力在灾区救死扶伤,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有意想不到的挫折,碰壁的时候也想回头,但总放不下心中的曙光。”这是王刚写在自己遗书里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人生前半程的总结,“对于前半生,我很满足,未来,我希望和队友们一起为更多人带去曙光。”王刚坚定地说。

2022-08-09 郭帅 地震、海啸、洪水、台风……在福建省厦门市,有这样一群“蓝色”的身影:危难关头,他们向险而行;凶险时分,他们争分夺秒;生死边缘,他们予人希望。他们是厦门市的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人生前半程,他在军旅中铸就铮铮铁骨;不惑后,他义无反顾行走在公益救援路上。他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065.html 1 “我愿意成为他人危难时的曙光” 29,0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