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惠兵
有这样一批企业,它们块头不大,却独领风骚,在一个个特定领域做精、做深、做透,做到极致;
有这样一批企业,它们取道“窄而深”,突出“精而强”,以星火燎原之势抢占了榕城发展新高地。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它们便是在享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福州市,正不断壮大的一个个专注实业、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
去年底,福建省新增18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福州45家企业上榜。至此,全市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除厦门单列外,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企业如何努力奋进?政府如何营造环境?他们又凭什么能“独步江湖”?近日,记者走进福州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一探究竟。
秀出“硬科技”
盛夏时节,一双“AI千里眼”,眺望全省知名文物古迹。
在福州三坊七巷林觉民、冰心故居,激光倾角传感与远侧监测系统正实时监测房梁倾斜位移变化;在福州上下杭景区,应用非接触式远程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老旧高危墙体位移;在距离泉州安平桥百米之外,远程AI测量摄像机非接触式多点监测系统在不影响参观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实时分析桥梁沉降趋势变化……
“通过远程智能监控,我们可对文物建筑的位移、沉降、形变等进行全天候、全方位、无接触、无损害的远程监控监测,并对监测点位位移趋势进行自动分析。”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表示,企业的远程视频监控测量技术,其实就是一项“从0到1”的突破。
10多年前,他在工地上发现,生产安全及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瓶颈,“比如测量员背着几十斤的仪器在现场风吹日晒,但及时性还是不够,而且存在出错率。”彼时的郑文便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用上机器和信息技术呢?
为了最快打破传统模式,攻克现场测量缺陷,他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频繁走进各大院校,寻求各行各业专家合作。在一次次“会诊”、尝试中,激光测量技术与远程视频图像实现有机融合,诞生了国内首创集远程视频监控与远程精准测量于一体的智能视频监控测量设备——AI测量摄像机。
如今,走进汇川物联,形态各异的智能测量摄像机一字排开,展示着产品的更新迭代。其远程视频监控测量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累计为1.6万多个建设项目提供服务,辐射10余个省(区、市),成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在2020年和2021年还蝉联了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创新企业。
未来,如何从“小巨人”成长为真正的巨人?郑文的答案仍然是“创新”,“干企业要不忘初心、要有定力,要做就做到最好。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朝着成为‘视频监控测量领域的引领者’目标奋进。”
与此同时,在位于福州高新区海西科技园创新园的福建浩蓝光电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高像素、紫外、红外……各种各样的镜头让人大开眼界。
浩蓝光电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机器视觉产品制造商,2000年成立以来,聚焦光学镜头的研发与生产,从一片玻璃到一个镜头,从单个光学元器件到光学系统,技术工艺不断实现跨越提升,形成了完整产品链,创下了全国首发1.5亿像素40毫米焦距、60毫米焦距的镜头,全国首发3CMOS和3CCD的影像传感器适配的镜头等多项核心技术。
填补技术空白、具有高成长性,在自己所处的细分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这样的企业,正是福州制造业转型所急需的。近年来,福州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契机,实施梯度培养,大力度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构建市场主体梯次发展链条,努力引导全市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小巨人”企业。
酝酿“大跨步”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在“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福州,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正在酝酿“大跨步”……
冒着暑气,走进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当步入展厅,一张火星高清照片夺人眼球,让人心头更是“火热”。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这是我国星际探测征程上的重要一步,福光股份凭借其产品成为该任务的“见证者”之一。其中,由福光股份提供的“天问一号”上的星敏感器光学导航系统,最远可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到火星。
时隔一年,拿着手机再次反复观看探测器着陆火星的视频,福光股份董事长何文波的喜悦之情仍溢于言表,“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在变,真正在光学领域下功夫,解决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立于2004年的福光股份,聚焦高精密全光谱镜头和光电系统,多年来一路“追光”前行,突破无数关键技术,在全球首创大口径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在全国首创4K、8K、10K超高清镜头,镜片加工精度达纳米级,目前拥有授权专利600余项,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在公司位于福清的三号基地,全光谱精密镜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项目将实现公司光学镜头产能从可见光到红外的全光谱全面提升。
“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谈及未来规划,何文波认为,当前,我国的光学技术和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差距,仅仅跟跑是不行的,必须要创新,成为领跑者,“我们要持续开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特种领域,以及安防、车载、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等民用领域业务,成为全球领先的光学科技企业。”他说。
“攻下这项‘卡脖子’技术,8年来的日夜研发奋斗,值!”福建阿石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入围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项目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科倍感兴奋。
而张科话里的“卡脖子”技术便是公司与何季麟院士团队合作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如今在国内率先应用于京东方高世代TFT线,完全可替代进口。
创新、开拓、执着、进取,这是创业之初,阿石创董事长陈钦忠给企业设定的核心价值观。阿石创还有另一个商标名字:ACETRON,这个名字以“A”开头,彰显出一种从头开始、争创第一的雄心与韧性。接下来,陈钦忠将带领阿石创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肩负起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的历史责任,为实现PVD镀膜材料的高比例国产化而努力。
培育“单打冠军”
今年全国两会,“专精特新”这一热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市政协委员黄梦财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参与国家项目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抓住机遇,练好“内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质量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需要‘专精特新’配套服务。”市政协委员黄锟明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应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供应体系,培育区域性供应链新业态为产业创新赋能,实现本地工业品“指间采购”,打造“链主”与“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共同体,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对接合作、配套协作。
坚持引育并举,才能强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支撑。市政协委员王克秋长期与“创客”打交道,她建议,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可设立职工三创基地,围绕创新升级和技术攻关等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还可以依托基地引进相关的外部创业团队和科研人员,实现内部创新人才、企业发展课题、外部优质创业力量的最优匹配,带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营造优良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是催生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市政协委员林礼渠看来,福州要持续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改革,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营商环境,继而培育更多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企业。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发展主动权。”市政协委员余根坚则表示,可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产业链融通创新,并建立完善的高校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和效益机制,从政策、资本等多方面进行鼓励,多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推向产业化。
7月榕城,热气蒸腾,万物竞发,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在奔向“专精特新”,蓄势起一场新的奔流,让我们期待“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涌现的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