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小龙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省博生县(今宁都县)跑马场正式成立,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真正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成立之初,该师下辖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共1万余人,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个师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部队,战士平均年龄约18岁,很多只有十四五岁,很多战士“入伍时还没有枪高”,师政委萧华还不满18岁。全师党团员占70%,多数人入伍前就在反“围剿”斗争中配合红军打过仗。部队成立后,立即开赴广昌展开严格的军政训练,很快形成了战斗力。
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不久,又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五次“围剿”。少共国际师提前结束训练,奉命开赴黎川前线,配合红三、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反“围剿”战斗。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誓师出征,全师将士高唱《少共国际师》军歌,由江西广昌出发进入福建抗击敌人。9月26日该师进至邵武拿口镇时,遭到国民党新编第十一师周志群旅一个连的阻挠。
少共国际师进至拿口外围后,迅速分别包围了拿口守军和拿口下游3公里处的南溪莲花山水上哨卡守军,并在拿口北坡构筑战壕。师长陈光、政委萧华居高临下观察守敌布防情况后,决定再以一个营分兵东西迂回突破,以北面山坡设立主攻阵地,果断发起了对拿口敌人的全线进攻。
当时,由于物资短缺,少共国际师的指战员一般只发10发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对此,陈光和萧华进行了充分研究后,根据部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作战方案。
战斗打响后,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先是一阵猛打,然后趁敌人慌乱之际,迅速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中,战士们为克服身材、气力上的劣势,按照计划,两三个人对付一个敌人,让敌人顾此失彼。经过两小时激战,全歼敌军和大刀会成员百人,取得拿口战斗的胜利,并打开了红军增援邵武的要道。
此后,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后再次击溃守敌200多人,还在南溪莲花山歼敌一个排,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军事器械和一座粮仓。战斗结束后,少共国际师将师指挥部设在拿口的江西会馆,师部医院临时设在拿口的教堂,救治在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士。驻拿口期间,红军指战员上街宣传红军政策纪律,并宣布伤员病员在得到老百姓许可方能借宿,其他一律沿街屋檐露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