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把正在开展的第九期读书群主题设定为“人才强国”,积极引导委员充分交流讨论,按照“读书+履职”要求,精心策划线上讨论和线下调研,引导委员把调研中的所思所感及时整理成文,提交读书群讨论,拓宽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委员们形成的共识度较高的意见建议将转化为高质量的提案、发言和信息,报送相关部门。
■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德沛:
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亟须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应统筹考虑学科发展,绝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淡化公益性质。在编制名额、薪酬待遇等方面,应主动向紧缺学科倾斜,让紧缺人才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昌德: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关键在于怎么选才、育才、用才。古代有伯乐相马的佳话。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则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仅靠伯乐来选才育才用才是不够的,根本的还是要靠好的制度机制。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快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和政策体系,切实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这样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使各类拔尖杰出人才不断涌现。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人才强国战略的首要关键问题是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切实做好组织重视人才、主要领导爱惜人才。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王黎明:
对于人才,应该分出不同类型,针对各自类型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引用育留策略。特别要从整个国家的高度,统筹兼顾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切不可各地为了地方发展,都出台优惠政策去抢其他地方的人才。同时,要注重科技、技能、管理三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科技人才的使用要根据科学技术不同发展阶段,区分重点,分别施策。比如在某些领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就要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各种奇思怪想的人才,允许失败,持续支持,保证适当的待遇水平,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对于应用基础研究,要选知识面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用成果转化的利润给予回馈,让他们发大财,成富翁。对教育工作者,不要求科研项目,不要求论文数量,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对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工程实际问题解决思路,注重团队协作协调能力,给予他们在现场充分的决策权。
系统、全局、协调人才观,是科技发展、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保证。
■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培君: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战略,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培养、使用、自我提升等环节,抓住教育这个根本,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的环境。
古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把人才比喻为橘树的话,要想让其真正成为人才并很好发挥作用,同样需要营造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否则会“水土不服”,造成人才浪费或人才流失。这个环境就是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就是所谓宜居宜业——既能施展其才华、又能助其成长的环境,包括培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交通环境、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等。
■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殷晓静:
去年到东北地区就科技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当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均谈到,东北地区振兴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的制约,最大的短板是人才的短板。建议由中央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才的有序流动,避免人才的恶性竞争。要制定有利于稳定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禁止“抢挖”东北地区的优秀人才,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在东北地区建功立业。这个问题对西部也存在。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清:
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先后出台了多个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建议:一是多措并举,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统筹资源,给予优秀团队和人才稳定支持,搭建先进平台,努力解决优秀人才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致研;二是按需引进优秀人才,不盲目引进,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统筹国家和部门的各类人计划,上下结合,引进最需要的优秀人才;三是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继续大力支持博士后制度,多给年轻人才承担国家任务的机会;四是营造创新文化,形成科学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追求科学卓越的风尚,引导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
认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不一定能够解决好人才问题。人才分类很重要。分类评价也很重要。如知识型、技术型等。各种评价体系都有着其合理性,同时包含不可避免的缺陷,因而要允许各种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共存,科学精神就是“质疑”,开放、包容、平等,鼓励新思想和新观念,鼓励挑战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