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术家园

明妃幽怨寄琵琶

——读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06日   第 06 版)

余才林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按其题旨,是咏古迹以抒怀。每首因古迹咏一历史人物,其中第三首吟咏汉元帝时远嫁匈奴的宫女王昭君,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组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旧注以为是大历元年作于夔州。其四、其五因夔州先主庙及武侯庙吟咏刘备、诸葛亮,自是作于夔州;而其一、其二则因江陵庾信宅及宋玉宅而作,诗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地近江陵,“舟人指点到今疑”,乃舟行之事,则二首当为大历三年春去夔出峡、至江陵时所作,其三作于离开夔州行经归州时。

此诗首联写诗人自夔州至江陵途中沿途见闻。夔州、荆门之间三峡相连,两岸山势逶迤,连亘东向,势若奔赴,“赴”字状连绵奔赴之势,极为生动传神。首句写景雄奇壮阔,气势奔放,发唱惊挺,起势不凡。王昭君南郡秭归人,昭君村在归州东北,后句言王昭君所生长的村庄,至今尚在。对于首联中的描写,前人看法不一。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为生长英雄的起句,此言一女子,似不相宜。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则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并不以为不可。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珍重。”认为如此描写方寓珍重之意。王昭君一代红颜,身连胡汉,名留青史,即与山河同在,又有何不可?吴、杨所说惬于事理,可释前疑。

颔联叙写王昭君远嫁匈奴、殁身塞外的悲剧一生。两句诗意当出自南朝江淹《恨赋》中的相关描写:“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江淹赋写昭君出塞,竭力铺写其辞别汉宫、度越关山时的悲凉景象,杜诗仅以“一去紫台连朔漠”七字一笔概括。不仅如此,诗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紫台”“朔漠”不仅令人想到昭君离别汉宫的忧伤,出塞途中的艰辛与悲苦,还有万里之外的环境及生活:塞外尘沙满目,风寒彻骨,穹庐为室,旃毡为墙,以肉为食,以酪为浆,汉之娥眉,捐绮罗而衣毛裘,弃菱镜而落香钗,身系胡地,梦断汉宫。总之,这一句已勾画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全部生活及其遭遇。下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自上引《恨赋》末句而来,将赋的简单叙述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昭君死后,葬身异域,边地多白草,而昭君冢独青。昭君而身殁塞外,永绝乡土,天意或生青草于冢上,以慰其心。诗写昭君芜绝异域而独标青冢,或感于此。诗以青冢、黄昏构筑意境,“向黄昏”将黄昏这一时间概念具象化,化为无边的大漠,广袤的天空;化为夕阳残照,落霞孤鹜。黄昏象征衰飒落寞,孤独的青冢凝望落寞的黄昏,似是无言的感伤,显示昭君身后的孤独落寞,以及芜绝异域的悲凉之感,人物命运因之涂上浓厚的悲剧色彩。

颈联追叙王昭君身在掖庭的遭遇,想象其殁后魂归汉宫的情形,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命运。《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案图召幸宫女,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画工恶图之,因不得召见。匈奴求美人为阏氏,元帝案图以昭君行。及临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元帝追悔莫及。“画图省识春风面”言元帝见识昭君绝世容颜,关涉故事中画图召见及临别识面两处情节。前者见元帝之不明,致使昭君埋没汉宫远去天涯,铸成人生的悲剧;后者见元帝之悔恨,引出帝妃相思一段情节。《恨赋》有“望君王兮何期”一句,言昭君出塞时心系君王,不忘汉土,冀一返之何时。然而昭君一去不返,终致芜绝异域。颈联两句,上句属元帝,下句属昭君,互文而相通,意有两重:自昭君一面来看,其始不遇于君,以致沦落异域,埋骨青冢,唯有梦魂归来,见出人生的失意与悲恨;自元帝一面来看,因失察而误使昭君远嫁匈奴,既识绝代风华,无限留恋,然而昭君永离汉宫,唯心存思念,思之情切,闻环佩而疑其魂魄来归。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写昭君远嫁时元帝于灞桥饯别,回宫后思念感伤不已。秋夜见昭君入梦,醒后闻长空雁叫而增悲感。戏剧中的情节、命意或受杜诗两句的启发。

尾联谓明妃将人生失意的一腔幽怨寄托在琵琶的曲调声中。晋石崇《王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又《琴操》说,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此为“千载琵琶”“分明怨恨”之所指。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说:“怨恨者,怨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也。”言明妃怨恨之所由生。诗之颔联,所谓“怨己之远嫁”,诗之颈联,所谓“恨汉之无恩”。诗末两句言明妃幽怨,托之千载流传的琵琶胡曲,深切婉曲,有不尽之意。

汉代自高祖开始,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这一政策对促进交流、消弭边患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远嫁匈奴的汉朝女子离开父母之邦,万里之外,历经辛酸苦难,付出巨大牺牲。在史家及文学家笔下,她们都是任由命运摆布的弱女子,是被损害者。乐府诗中有《王明君》《昭君词》《昭君怨》一类诗歌,叙写王昭君的不幸身世及远嫁匈奴的悲恨。杜诗以哀怨的笔调勾画王昭君沦落失意的一生,对其悲剧的命运寄寓巨大同情,正是基于这一文学背景。同时,诗人写此诗时正“漂泊西南”,身隔朝廷,远离故乡,遭遇及境况与明妃相同。王嗣奭《杜臆》说:“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则咏叹明妃实寓有诗人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诗在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后世诗评认为,咏昭君诗,此为绝唱。清人陶开虞说:“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全诗表现王昭君一代佳人的风貌,选择了富有人物特征的意象。诗中“春风面”“青冢”“环佩”“月夜魂”等,美丽曼妙,寂寞凄凉,无不展现其绝代风华及悲剧形象。诗歌刻画人物,笔情缭绕,形象纷然迭出:“青冢”,思其人也;“春风面”,见其人也;“环佩”,觉其人也;“月夜魂”,对其人也。“春风面”一语言实,其余数语蹈虚,刻画点染,摇曳多姿,有勾魂摄魄之妙。此诗讲究句法。中间两联,都是上句叙事,下句刻画描写,相生互补。“一去”两句,自然流转,浑成中见精工;“画图”两句,语序变换,显得顿挫跌宕。这些句法的运用显示杜诗功力深厚而又精益求精的品格。

王昭君的故事被后世不断抒写、吟咏,其中,江淹赋、杜甫诗及马致远的杂剧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知著。杜诗继承江淹赋的意象主题,同时奠定了元杂剧的情节命意,其承前启后之功不可泯灭。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2-06-06 余才林 ——读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601.html 1 明妃幽怨寄琵琶 25,6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