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在线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以爱育爱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01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贺春兰 摄

作者:张驰

“老师我大三”“我是留守儿童”“我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感”……这是一名前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开口说的三句话,让我心里特别受触动。

当下,大学生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大部分根源在童年。这些年,我在高校做心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来自家庭,他们在小时候都面临着家庭的缺失、寄宿、寄养等问题,这使得孩子们内心产生不安全感,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对变化的恐惧情绪等。还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出去打工对父母产生怨恨,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卑、价值观偏离、孤独无靠心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伴随孩子到成年或是更长时间。

如今,在国家高度关注乡村振兴、乡村家庭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留守家庭的良好亲子关系,如何解决留守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亲子关系疏离、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发的困境,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心理辅导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或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帮助乡村家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会孩子热爱生命、分享爱。不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还是教会农村家长处理好亲子关系,都绕不开爱这个核心,爱是对心灵的疗愈。我在调查当中发现,在抑郁的青少年中,有乡村孩子,也有城市孩子。为什么本该花季的少年,却出现了抑郁?其核心问题就是生活中缺乏温度。很多父母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并不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爱的缺乏会促使这些孩子开始内卷、之后躺平、躺平之后就摆烂,因为他们不知道希望在哪里,对待生活已经麻木。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父母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人世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发挥自身的价值去奉献社会。奉献社会“为别人”的前提是自我成长足够好,然后才有能量更多地帮助别人。

留守儿童真的不会爱吗?我记得三四年前的暑假,我们带着城市孩子到青海的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村的小学生有一周的时间一起同吃同住,我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也在其中。通过活动,我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农村孩子客观条件虽然不比城市,但他们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和资源,眼神中有特别自然的东西。比如:我们让孩子跳舞时,农村孩子的眼里立刻会闪光,非常兴奋。而部分城市孩子却没有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情绪。另外,虽然农村孩子的家庭条件比不上城市孩子,但一些农村孩子非常大方,手里只有三四块的零花钱,也愿意作为自己最好的礼物去跟别人分享。

另外,农村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很强,不像很多城市孩子缺少独立自主的心态和能力,甚至还有些孩子找不到人生意义,常常丧失自我价值感。很多对比案例,让我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天才的、博学的、冰冷的考试机器?还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感恩心有担当的人?我想肯定是后者。所以,在农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要善于放大农村孩子身上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和独特资源优势,让这些品质和优势成为他们向前生长的强大能量。

父母要通过各种机会增强情感联结。如果孩子从小注入的情感不足,成年时就没办法把爱的情感传递出去,这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必修课。如何让孩子感到被爱呢?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很多童年记忆是在农村产生的,一帮小孩子一起玩,很开心,有同伴陪伴、有很多支持……儿时的经历让我对农村有非常强的认同感。但现在的农村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农村家庭中,父母多外出务工忙于生计,再加上教育观念淡薄,跟孩子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基本的沟通,更不用说与孩子的情感联结了。

比如,农村学校的老师要尽量利用家访等机会,当着家长面表扬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关注孩子一点点小变化,给孩子正向反馈,这个过程就是注入情感的过程,也是增强孩子自我认同的过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家庭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家长也要加强与孩子的连接感,比如很多家长在外打工,没办法给孩子当面过生日,但家长要提前想到给孩子选个礼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孩子才能感受到爱,并有意识回馈孝心。另外,也可以通过视频,在线上和孩子做一些游戏互动,这也是一种情感联结的过程。

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动传递爱。如何让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涌流?首先核心是家校社协同,家长最害怕孩子成长的安全性问题,目前需要从五个维度在做这样的探索,第一个层面是测评的平台,在高校中,通过心理测评很好地对心理危机实现前置发现和处理,对可能存在危机的同学进行访谈,了解情况并及时处理。第二个层面是提升教师素养,需要给乡村教师做系统培训,包括指导手册、培训方法等,培养教师传递爱表达爱教授爱的能力。第三个层面是指导服务家长。我曾经举办过一个校园直播节目“好父母加油站”,通过学校录制并传播视频给家长。同时还需要家长之间群策群力建造一个互助沟通的环境,共建共成长。第四个层面就是提供第三方服务。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通过培养一些懂心理知识的社工,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还要利用好大学生资源,发挥他们志愿者服务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作贡献,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农村孩子进行心理安全、防疫要求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以及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乡村孩子的视野,引导他们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力;同时,大学生在走向乡村的过程中,也必将会提升自身的价值——他们把思想、智慧、资源带回到乡村,成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榜样,成为助力乡村家庭教育或乡村教育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要打破留守儿童的“心灵留守”困境,需要全社会用心去关爱。虽然每个人的力量都有限,但大家力量聚合在一起发光发热,就能够为乡村家庭教育助一点力,一起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培养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青少年。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

2022-06-01 张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496.html 1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以爱育爱 25,4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