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在线

见证新高考改革的变革和坚守

——专访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边新灿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6月01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张惠娟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即将拉开帷幕的2022年高考,备受社会关注。而近年来持续受到社会关注的,则是新高考的改革成效。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5周年,也是新高考改革推进实施8周年。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至今,全国已经有21个省份踏入新高考综合改革行列,涉及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改革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也已基本定型。新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尚有哪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边新灿。

从“套餐”到“自助餐”,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长期以来,高考实行一次性统一科目笔试,作为高校招生最主要的评价依据,这既凝练了标准统一、评价客观的公平品质,也形成了路径依赖,对“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文理偏科又缺失个性”这三个“老大难”问题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新高考改革从科目设置、评价方式、录取办法等方面全面发力,目的就是根除这三个‘老大难’问题,从而有利于评价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时引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教育和评价选拔的良性循环、良好生态。”谈起新高考改革的初心,边新灿表示在近9年的改革过程中,他切实感受到新高考改革在扩大学生选择空间、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及综合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带来的成效。

除了全程参与了浙江新高考改革外,边新灿还参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浙江和山东高考实施情况的调研评估。在边新灿看来,21个省份的新高考方案虽然在力度上存在差异,但都把“增加学生选择权”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

“与以往高考改革相比,此次新高考改革的最鲜明特色是彰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边新灿举例说,与改革前的“3+文综/理综”模式不同,前两批试点省份采取了“3+3”模式(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第二个“3”指从其他6个科目中自选三科参加等级考试),有20种组合,其中浙江省还加了技术,有35种组合;而第三、四批改革省份实施“3+1+2”( 其中“1”是首选科目,从物理和历史两科中必选一科;“2”是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科中自选两科),共有12种组合。这种科目设置,由原来的“套餐选择”,改为一定意义上的“自助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原来学生填报志愿,其实大多是‘家长的志愿’。而现在,我和我的同事都发现孩子们大多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让边新灿感到高兴的是,调研中他发现不少学生开始根据内心的兴趣选科。一些中学也以此为契机,下大力气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开发相应课程,编制相关教材,以让高校和学生之间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从实际成效来看,新高考实施后,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选择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边新灿说。

为了破除“一考定终身”的痼疾,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4年《实施意见》规定“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为此,2014年,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两省市外语考试提供两次机会,其中浙江选考科目也提供两次机会。这一变化,让边新灿感受最大的是家长开始逐渐将高考“平常化”。“以前,家长们高考前表现得比考生还紧张,比如,全程陪考,甚至拉条幅等,现在送考的家长明显少了,他们的心态也相对平和。”边新灿说,将高考当成一次普通的正常考试,有利于减缓考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改革路上的新问题新困惑新挑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与以往高考改革相比,此次新高考改革的最鲜明特色是彰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这个理念在落地过程中也会出现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以选考制度为例,新高考选考制度增加高校和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因部分高校及考生的功利性选择行为而导致科目选择人数的失衡。”边新灿告诉记者,有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等级分而忍痛割爱不选物理、化学,甚至有的家长和教师强行要求学生放弃对物理、化学的选择。有的高校为了保证较宽的报考生源范围从而保证较高的录取分数线,也违心地放宽了选考科目对物理、化学的要求。

“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考生和高校两方面功利的耦合叠加造成了不同科目选考人数的失衡,这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隐忧。好在国家和试点省市及时作出了调整。”边新灿说。

而协调与平衡考试与教育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在新高考改革以前,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就错综复杂。而新高考由于改革力度大,高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敏感。”边新灿进一步举例说,比如,新高考的选考科目组合呼应也促进了高中的选课走班教学。而从之前的按部就班的学年制教学秩序转到选课走班的学分制乃至弹性学制教学秩序,是一个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新高考逼着这个过程加速,从而使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产生了不适应。”在边新灿看来,新高考的自主选考携手新课改的选课走班,给大部分学生带来选择的自主权和愉悦的同时,也给大部分教师带来了转型的焦虑。

考试次数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外语科目以及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实施多次考试机会。“实行多次考试机会,本意是让考生排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分散心理压力,并发挥首次考试的诊断反馈作用,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得到相当数量学生的认可,长远看是个方向。”边新灿发现,在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师生反馈多次考试打乱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节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工作量,从而产生焦虑。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考试,既要体现公平性,又要体现科学性。所以,如何确保公平公正成为高考成败攸关的问题。

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录取机制,新高考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在高职招生的改革里已经充分体现了多元综合评价的改革元素,但在本科高校招生范围内,综合评价更多体现为对高校在录取阶段使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原则性要求。”边新灿通过对前三批14省份新高考方案和改革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在实行平行志愿并大力度缩小投档比例的情况下,依据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和考评结果对已经投档的考生作出退档的决定,实际上可行性不强。体现得比较好的是一些省市在统一高考招生主体模式以外开辟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这种综合评价模式除了笔试,还广泛使用面试和实践考核,对考核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必须确保程序公平。“相对于笔试评分标准的刚性,面试和实践考核的评分标准比较灵活。相比于笔试组织的单一便于管理,面试和实践考核组织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大。”在边新灿看来,这些新问题新挑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改革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高考改革作为全社会关注的高利害改革,面临种种两难关系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在边新灿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考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及“公平与效益”这三对关系。

“试点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对选考科目的制度设计进行调整优化。”谈起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边新灿表示,在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必须把“教育引导”和“制度引导”,“柔性要求”和“刚性限制”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把自主选择和国家需要、高校需求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科学、理性选课”;另一方面在选考科目的制度上进行刚性限制。

边新灿举例说,第三批、第四批实行的“3+1+2”把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把所有的选考科目分为“物理科目组”和“历史科目组”两大组合,就体现了对物理科目的刚性要求。2021年教育部指导高校进一步优化要求,强化对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引导作用。有的学校要求选物理和化学才能报化工专业。根据知乎网的一项统计,目前高校对物理化学有刚性要求的数量大幅增加了。

先行试点省市在对试点方案进行调整完善时,也把考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协调作为重要内容。“比如,2017年先行试点省份将考试时间调整为1月和6月,增加了考试进度和教学进度的同步性,但依然保留了多次考试机会,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后两批省份在方案设置时,普遍推迟了实施多次考试机会等改革的时间表。”边新灿说。

在协调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方面,综合评价能否保证程序公平、标准公平,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在边新灿看来,要经受住这一考验,必须依靠严格的管理,确保程序公平与信息公开。另外还要处理好城乡的公平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学特别是优质中学的学生信息量大、见多识广,有较多的面试培训机会,而农村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学生相对而言信息量小,缺少面试培训机会。”在边新灿看来,这需要从招生计划编制层面综合考虑。比如,教育部统一部署的专门面向农村学生实施的农村专项计划就致力解决这一问题。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四五”规划又提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但显然民众对高考改革的新期待也更高。

“作为选拔培养人的制度,高考改革要实现科学求真、公平求善、协调求美、工程求优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经过8年的发展推进,新高考改革的大局已定,后续省份也将加入改革序列。”见证着高考一路走来的边新灿对高考改革的成效持乐观和肯定的态度。他说,“只要我们在推进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新高考的预期目标相信能实现。”

2022-06-01 张惠娟 ——专访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边新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489.html 1 见证新高考改革的变革和坚守 25,4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