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慈善周刊

《报告》显示,近半机构有数字化规划但投入有限——

公益组织数字化 建设还需“加把劲”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31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顾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也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公益组织的数字化建设状况如何?深圳市图欧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科技传播系近日发布了《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八次调研报告》(简称《报告》),呈现出我国当前公益数字化的整体样貌。

《报告》数据分析对象的公益组织数量为1001家。青少年类组织最多,其次是综合志愿服务和教育助学类机构。这些机构中,2021年度收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最多,其次是2021年度收入在1万元至10万元的组织。

公益行业对数字化的关注正在提升。根据《报告》,有数字化规划和信息化规划的公益组织,比例达45.25%。然而,不少机构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投入的预算总体较低,没有预算的组织比例达到了39.36%。超8成机构在今年并没有计划应用、部署、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或数字化业务。

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正在日趋紧密。在这一背景下,公益组织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上较为多元,受访机构中,由自有专职人员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组织占比34.87%,但也有近1成机构通过外包服务获得技术支持。

多人网络会议工具是常见应用,共有76.42%的组织使用其开展工作。有63.24%的组织使用在线文档工具,但是项目管理工具例如钉钉、灵析、企业微信、飞书等应用的使用率不到4成。《报告》团队最近3次调研数据显示,使用项目管理工具的机构增长较为缓慢,这些机构中,多工具混合使用情况较为明显。

公益组织最大的技术需求是什么?《报告》的结论是传播策略支持。此次调研发现,认为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运营等)非常重要和重要的组织最多。《报告》团队负责人说:“从第一次调研(2009年)至今已有13年,‘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仍然是最大的需求。”然而,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时,大部分公益组织采用的仍然是面对面沟通、电话联系等传统方式。这也说明,线上业务模式难以完全代替线下服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报告》团队近3次调研发现,受访的公益组织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分别为58.72%、51.94%和39.56%。《报告》团队认为:“这个数据比对可能较大地受到样本来源的影响。”可供参考的另一组数据是,近3次调研数据显示,公益组织获得的资金中,政府部门资助的最多,占总金额的41.82%;基金会资助次之,占30.56%;公众资助和企业资助各占13.9%和7.94%。

从信息获取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宣传倡导能力、公信力提升能力、互联网协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7个指标层面,《报告》团队评估受访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传播能力,平均得分为51.38分。

总体来说,这7个方面并不均衡。以“信息获取能力”为例,受访公益组织整体上较为突出:绝大部分组织关注了其他公益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加入了公益组织的QQ群/微信群;大部分组织关注了同行的短视频账号和微博账号,近半数组织订阅了同行的电子简报,说明了组织对行业信息的关注度很高。

短板在于“数据分析能力”。 仅有23.18%的组织经常或有时对官方网站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百度统计、站长网等工具),多数组织从不或很少对官方网站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及筹款数据的比例都较低。这也是公益组织数字化进程中的一大能力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公益组织的互联网传播能力,并未出现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现象。西部和中部组织的综合能力稍弱于东部组织,但差距不大,而这也是近5次调研中较为一致的现象。《报告》团队还发现,互联网传播能力与组织年度收入有一定相关度,收入越高,能力越强。最近3次调研数据显示,机构年度收入对机构互联网传播能力的影响正在变大,收入最少和收入最多的组织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2022-05-31 顾磊 《报告》显示,近半机构有数字化规划但投入有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447.html 1 公益组织数字化 建设还需“加把劲” 25,4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