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慈善周刊

公益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领头雁”

——访国务院参事、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汤敏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31日   第 05 版)

“领头雁计划”学员交流学习合影 (中国慈善联合会供图)

本报记者 舒迪

春风至,“雁”归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公益慈善力量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长期免费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从2018年起已经在全国培训了近9.2万名“新农人”,超1000万农户间接受益。围绕相关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汤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编者

记者:乡村要振兴,脱贫要巩固,人才很重要。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地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尤为重要,“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的设立是否有这样的考量?

汤敏:乡村要振兴,脱贫要巩固,关键要有大批能够扎根农村,愿意在农村实现抱负的年轻人。如何更高效地整合社会各界优质资源,提升“新农人”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动力的重要抓手。

为此,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经过详细的调研、探索和准备,联合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十余家机构,于2018年起发起“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将实地培训扩展为网络培训,突破了地域限制,并为全国范围内的新农人骨干接入更加全面的综合赋能体系,以实现更好的人才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国培训了近9.2万名“新农人”,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1000万农户间接受益。项目课程累计观看次数达403.7万次,累计播放课时210.5万小时,学员对线上课程形式及内容整体满意度为95%,超过98%学员表示愿意继续参与下一期的学习。

记者:“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主要面对的是哪部分群体?这些群体面临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汤敏:我们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他们中一部分是回到家乡创业的返乡青年、复员军人,另一部分为村干部、第一书记。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眼界较为开阔,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人选。据统计,目前各类返乡青年的人数已达1000万之多。如此数量可观的“新农人”群体,既深入农村,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又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实干热情,完全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对于“新农人”来说,当前最急需的,是对他们长期、高效、低成本的创业培训。要创业致富,他们不但需要学会种植养殖技术,还要了解市场,学会利用电商销售,金融机构融资、合作组织运营等等。

记者:“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能给“新农人”什么样的教育和帮助?有哪些很有意义的创新尝试?目前取得哪些成就?

汤敏:我们的培训课不仅是技术培训课,更多的是管理、经营、市场、销售等课程。我们联合了很多机构,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除了实用农业技术以外,还涉及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农村旅游、新媒体、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等等方面的课程,甚至包括财务、法务、创业心理学等细分知识领域,只要是学员有需求我们都会涉及。

另外,我们还大力支持学员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员中的土专家成为“学导”,带领其他学员共同发展。我们发现学员中间的互相帮助,往往比专家效果还更好更接地气。

农业技术与市场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新农人”的学习也应该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我们的培训项目是长期延续的,每年一期免费报名参与学习,课程都会更新。老学员毕业后还可以一直参与学习,挑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没有学过的课来上。我们还打造了网络社群、设立了很多线下孵化基地,学员们可以长期地在“领头雁社群”中交流互动,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抱团发展。

记者:与其他类似的培训相比,“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有哪些特色和不同?

汤敏:对“新农人”的培训是一个大工程,各地很多机构也在提供培训,但多为十天半个月的传统线下培训模式。这不但成本很高,而且内容单一,在一个县域内也很难找到高水平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因资金和培训人数有限,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推广。

我们的培训有一系列类似培训没有的内容与方式。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线上提供培训。一方面可以整合优质的顶级专家和课程资源进行长期系统性培训,其效果远好于以当地专家为主的线下短期培训;另一方面成本极低,节省了大量差旅场地的费用。学员也不会因为集中培训而耽误农事,只是在手机和电脑上,利用空闲和碎片时间即可参与学习和互动。

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培训结束后,我们还会择优邀请100-200位学员至清华大学,参与领头雁精英工作坊,进行面授培训和项目实地考察。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很好,特别受欢迎。

三是我们还在部分省区与当地政府、共青团、社会组织、企业共建线下“乡村振兴领头雁孵化中心”,为领头雁学员提供属地化、常态化、针对性的孵化支持。依托“孵化中心”,通过引入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相关社会资源,对优秀学员的创业项目提供助力。

四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新农人”支持服务和互助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为学员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拓展销售渠道等服务。

记者:为让更多“新农人”受益,“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还需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汤敏:尽管“领头雁计划”推行只有3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些创新的试验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让更多的“新农人”能够早日得到有效的致富技能培训,我们建议: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大规模新农人培训的政策和业务指导。要发掘更多类似“领头雁计划”的社会公益培训机制,并给予政策和业务上的指导。要扩大培训的参与面,争取各地有需求的“新农人”都能得到长期高效的培训,形成一个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协同联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其次我们要与各地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共建更多的“乡村新农人创业孵化中心”,为“新农人”提供属地化、长期化、有针对性的创业孵化支持。要依托“孵化中心”引入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相关社会资源,对新农人的创业项目提供助力。

三是要与爱心平台企业共同开发“新农人”产品上行通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目前“领头雁计划”正与各界共同建立学员产品数据库,筛选优质产品进入平台及网店进行销售,同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消费者团体和媒体等建立“领头雁农产品诚信联盟”,由消费者和媒体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第三方检测和数据发布,打造消费者信任的农产品销售新模式。

四是坚持公益导向,统筹社会资源,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深度。要发挥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公益组织的跨界合作优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坚持“新农人”培训免费的公益导向,让他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公益慈善组织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去扮演好这一角色?

汤敏:关键在于创新,公益慈善机构要用创新的模式,一方面打造乡村振兴“领头雁”,另一方面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其实社会上很多人都愿意助力乡村振兴,但缺乏参与途径。

我们正在设计一个广泛动员城市人群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叫“我为乡村振兴做点事”,鼓励大家每年志愿服务3个小时来帮助“新农人”。例如,通过互联网,把志愿者跟我们的领头雁学员一一对接,志愿者用一小时听一听领头雁学员讲他(她)的创业故事,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再花两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新农人”。如可以帮他们搜索一些经验、技术、方法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可以找亲戚、朋友、同事去购买和消费一些“新农人”的产品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新农人”能得到广大热心志愿者的各种帮助,我相信乡村就能更快、更好地振兴起来。

2022-05-31 舒迪 ——访国务院参事、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汤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437.html 1 公益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领头雁” 25,43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