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泼水节是我们西双版纳州的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历史。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泼水节将以‘云上泼水节’的形式,采取线上过节,举办云上泼水狂欢、云上赶摆、云上章哈大赛等系列活动。”4月13日,身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全国政协委员张敏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当地庆祝泼水节的情况。
张敏出生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她记得儿时,自己最期待的就是过泼水节,因为这一天全村老幼穿着新装,载歌载舞,相互泼水祝福,小孩们还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糖果等食物。“我出生的曼囡村,新中国成立前刀耕火种,穷困闭塞,住的是茅草房,村民主要靠打猎为生,物资极度匮乏,有时几个星期也见不到一点肉星子,只有在泼水节的时候,长辈才会拿出家里最丰盛的食物用来祭祀。”张敏回忆道。
如今,随着当地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张敏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节日发生的变化。“现在的泼水节,形式内容更丰富了。这一天,我们会举行祈福、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祭祀用的食物有鱼、肉、鸡、瓜果、各色零食、糯米饭等等,吃不上肉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泼水节的变化,张敏记忆里,故乡的面貌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
张敏介绍,儿时,从布朗山通往县城只有一条山路,要走一整天才能到达,自己上学也要去到几十公里外的公社,路上还要穿过森林,一走就是半天。后来,迫于村里的教育情况,张敏的父母只能把她送到县城上学,寄宿在亲戚家。“那时候我才三年级,就被迫和父母分开了,其实特别渴望家庭的温暖,但长大后也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今,村里早就建起了幼儿园、完全小学,道路实现了硬化,还有卫生室、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孩子们上学求医再也不用跋山涉水,4G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教育医疗养老都有了保障。靠发展茶产业,2021年,乡亲们人均收入已经达到9000多元……”谈起家乡变化,张敏如数家珍,幸福满满。
“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布朗族的今天;跟着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选择。”张敏表示,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布朗族与家乡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和佤族五个直过民族,一道实现了整族脱贫,一同跨入了全面小康。
“去年,翘首以盼的中老铁路开通,西双版纳成为同时拥有‘水陆空铁’交通的国家级口岸,真正实现了从边疆、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内通外联、坦途通边的前沿窗口。”张敏的语气中充满了希望。
从贫穷落后的布朗村寨走出的求学女孩,到成长为立德树人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再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积极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张敏亲身经历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实践,并亲眼见证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原来有个学生,依靠着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学会了种植茶叶等技能,现在回到村里,已经成长为一名村干部,领着乡亲们在脱贫致富路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可见,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村庄可以映照国家的发展。针对今后家乡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张敏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她建议重视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指导地方整合好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提升农民技能的专门学校。重视乡村基层治理,加快落实好儿童督导员的待遇问题,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