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文杰
4月的宁夏,阳光温暖,走进位于银川东的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剪影斑驳了一湖,暖阳下,时有鸟儿飞起。
如此美景,只是宁夏黄河湿地一隅。经过不断治理和保护,近年来宁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流域的生态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姚爱兴关注的重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黄河的滋养,更离不开对黄河的治理。”姚爱兴以宁夏为例说明,作为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但也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有水是江南,无水是塞上。”就是宁夏和部分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个真实写照。
2016年,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0年4月印发了《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主体责任、试点范围和补偿措施办法等,提出了黄河流域邻近省区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要求。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宁夏制定了相应办法,但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姚爱兴告诉记者,全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际协同保护机制目前还没有全部打通。另外,补偿资金来源和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不完善、流域各省区主动开展补偿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使得水污染问题依然难防难控难治,个别时段、个别河段水质依然不稳定。
姚爱兴建议,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推动横向补偿机制全覆盖,“建立水利部黄委会牵头的高层级工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干流、主要支流、重要湖泊湿地及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敏感区域地方人民政府之间加快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同时,在国家层面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开展黄河流域更大区域、更大跨度的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能力,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导向。
姚爱兴还建议,将生态补偿效益与群众利益挂钩,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推动《黄河保护条例》尽早颁布实施,创新“造血式”补偿模式,进一步优化补偿协议和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