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波
手机上,新闻不停滚动更新:“MU5735客机坠毁;载客132人;两位国务院领导赶赴梧州;南部战区组织兵力;开通应急救援电话;发现飞机残骸;黒匣子正在搜索……”
救援医护人员:“一夜过去,雨没来,伤者也没来”。
无数的心痛。
无尽的祈祷。
回过神来,又想到那两条著名安全法则。
一是“海恩法则”。这位德国飞机涡轮机发明者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二是“墨菲定理”。那位美国上尉认为:“只要存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就一定会发生”,而且“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但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
当然,我们的文化中也不乏类似睿智的洞见:“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想的是:无论西方科学的判断,还是中国诗意的启示,我们真的听懂了吗,真的认可吗?难说。
如果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看,更是堪忧。
海墨两个法则的重要揭示是:安全生产是可以做到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对任何事故隐患都不能有丝毫大意,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回过头来,看看疫情防控中南京的机场、吉林的学校、满洲里的国门……安全法则的意义岂止关乎航空事故?进而看官员的腐败、企业的倒闭、王朝的倾覆,如果也视作“事故”的话,又哪个不是“苗头”“征兆”历历在目、有迹可循?
读科学判断比诗意启示更觉受用在于,它不仅带来心智上的快感,还带来行动上的方法。
按照海墨法则关于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的第次分析,反过来看,当一次重大事故发生后,在处理好事故本身的同时,一定还要以“深挖而不遮掩,直面而不侥幸,清除而不搁置”的态度,找到苗头、消除征兆,通过防范制服事故,通过预防保证安全。
形成升级版的安检规范,这才是海墨法则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