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聚焦

让学科建设成为高校“指路明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9日   第 18 版)

本报记者 王 硕

“这(学科门类调整)是为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事关重大。”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看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设立相关交叉学科,是从顶层设计、从教育开始为国家目标服务。

以2021年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为例,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江桂斌注意到,与这些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类似,近年来,多个学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相关学院,比如碳中和研究院。“这并不是‘赶潮流’。近年来,新的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它们本身都蕴含着巨大的科学需求和国家需求,传统的学科设置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呼唤着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江桂斌指出,除了对学生的培养,交叉学科的设立也将是 “教学相长”的过程。“原本从事这个专业的科班老师很少,但通过跨学科交流,师资队伍逐步成熟起来,并深入做相关研究,将为年轻教师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原校长张来斌认为,交叉学科学位设置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职能。”张来斌认为,目前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其职能不能满足或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希望学科建设可以引导高校真正承担起‘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的社会服务’的重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认为,学科建设在高校是龙头,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学科优势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仅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特色、优势和文化,也决定着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和发展方向。国家通过调整学位点引导高校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同时建议,国家对学科点不易管得太死,可给出规范性指导,让高校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余地,特别是应鼓励地方性院校因地制宜开展学科拓展,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22-03-09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036.html 1 让学科建设成为高校“指路明灯” 21,0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