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聚焦

全球第二——

我国数字经济底子还须继续夯实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8日   第 18 版)

本报记者 崔吕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让数字经济在助力抗疫的基础上,点燃了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好成绩一目了然,但为什么谈及数字经济的底子,多位委员会强烈建议要补课呢?

不要开口闭口说自己的

技术是“国际首创”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企业不能在特定环境下做了一点事儿,就到处吹牛。咱们得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差在哪儿,需要保持危机感和奋斗精神。”谈及这一话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直言不讳。

谈数字经济,曹健林的切入点是夯实基础技术。

“现在看,我们之所以能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一定成绩:首先源于体制优势,尽管我们自己还有成长的烦恼,但我们同时拥有国家政策的强大推动力;其次是体量优势,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大数据做基础支撑;再次,我们拥有基础设施优势,这要感谢新中国成立以来前辈们所打下的基础。”曹健林这样说。

但劣势同样明显。

数字终端产品方面,我国在全球市场体量最大,手机、电视、电脑包括一部分机床,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比超50%,拥有绝对竞争力。但构成数字产品中最主要的元器件芯片,以及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光刻机等领域,亟待追赶上来。

“大量公司集中在应用层面,而在关键器件的生产方面,是越往上游走难度越大,差距也就有可能拉大。一些企业开口闭口说自己的技术‘国际首创’。我觉得科技界应该对标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以此类推,中国人的数字经济也同样需要建立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如果从这点出发,我们真的需要长时期、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聚焦基础技术,要在核心装备、关键材料以及基础软件上下大力气,必须支持关键基础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包括超精密机械、超精密光学、应用数学。并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这件事都要保持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于夯实技术基础的重视程度,值得我们学习。”曹健林快人快语。

要实现我国芯片产业突破

只能靠自己

“在国家刚刚发布‘东数西算’工程的背景下,DPU(即Data Processing Unit,是大数据中心最重要的算力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结合热点时事,直奔补短板话题而来。

“在大数据、云计算高度竞争时代,在海量数据处理运算竞争领域的较量,甚至可以被视为国力之争。”用曲伟的话说,之所以力推释放DPU潜力,是因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在DPU芯片发展上却有较大机会,目前,头部企业在DPU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继续努力不仅有机会改变“缺芯”现状,还能推动我国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智慧医疗、边缘计算等诸多领域向前发展。

“这条路再难也要走,别人能走,我们也能走,因为只有走过去,才能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群实现绿色发展的引领,才能使我们从硬件上消除国家数据中心安全隐患。发达国家对我国芯片研发和产业不断打压和遏制,要实现我国芯片产业突破,只能靠自己!”曲伟这样说。

“最先一公里”跑通

“最后一百米”才能落地

“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大数据引领和催化方面发展迅速,在集成应用和生态培育等多领域成效初现,但据我观察,挑战也是现实存在的。比如工业制造会产生大量数据,但由于设备种类的差异,工业数据来源、制式变得很复杂,数据兼容不了,就会使得大量数据‘沉睡’在哑巴设备上,难以采集。”谈及数字经济,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或许才是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沈南鹏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动工业传感器和通信协议兼容适配,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强化数据支撑能力。

“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支持解决异构数据联网的技术试点示范,鼓励优先在增量国产工业设备中推动不同协议和接口兼容;在重点制造行业遴选一批智能示范工厂,推动以关键工序数控化、生产线柔性适应等技术改造工程。同时,也可以整合行业资源,推进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在工业数据安全共享的落地应用。”沈南鹏如是强调。在他看来,只有“最先一公里”跑通了,“最后一百米”才能顺利落地。

2022-03-08 崔吕萍 全球第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898.html 1 我国数字经济底子还须继续夯实 20,89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