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广告

落实双碳目标 加速转型变革

奋力蹚出能源绿色清洁高效利用新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8日   第 15 版)

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伟

山东能源电子商务平台 山东能源未来能源公司煤间接液化制油净化生产装置区 山东能源鲍店煤矿智能化工作面集控中心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付村煤业智能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山东能源东华重工自主研发生产的超大综采液压支架成套设备 山东能源盛鲁电厂

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伟

碳达峰碳中和是未来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和新引擎,必将带动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结构重塑、技术创新等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发展路径进行精准定向,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遵循。

落实“双碳”目标,核心在于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这一国情,通过有次序、有计划地推进减碳降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变革转型。山东能源集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和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指示,勇担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布局、优化能源结构的重任,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聚焦供应保障、生产组织、清洁利用、高端转化等方式变革,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一批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做精做优矿业产业、高端发展化工产业、多元布局新能源产业,打造以煤为基、多能耦合新格局,走出一条由传统煤炭企业向新型能源集团低碳转型的新路子。

一、变革传统思维定式,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统筹处理好多方面多维度关系,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在能源发展路径上,兼顾降碳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考核政策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在严格强度指标同时给予总量更多弹性,为精准推动“双碳”工作、鼓励发展新能源、拓宽原料用能发展空间提供支撑。在产业布局重构上,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进程。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低碳。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低碳创新亟待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技术攻关仍需加强;新能源正处于起步阶段,储能、氢能等技术尚不成熟,光伏发电、风电的发展模式仍在探索,可再生能源供能不稳、储能技术未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问题仍未破解,必须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补齐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短板,加速锻造新能源产业培育的长板,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在降碳节奏力度上,变运动式减碳为有序安全减量替代。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是脱离我国能源实际、不尊重经济规律的短视行为,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必须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减量替代,科学把握节奏和力度,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煤炭行业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定器作用。

二、变革供应保障方式,勇担能源安全增储保供使命。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命脉所在,确保能源供需安全是能源安全的底线。山东能源集团将聚焦保安全、保供应、增储备目标,全力以赴提高煤炭供给保障能力,在落实增储保供任务、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压舱石作用。守安全保产量。树牢“安全优先于生产、安全优先于效益、安全优先于发展”的大局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攻坚行动,牵住重大灾害治理“牛鼻子”,在管理、装备、素质、系统上综合施策,坚决杜绝重大灾害事故、系统安全事故和死亡责任事故,确保长治久安;积极推进煤炭赋存条件、区域、煤种和煤质“四个优化”,淘汰退出一批效益差、灾害重、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矿井,积极占有储备国家战略资源,获取一批安全有保证、质量效益高、产量规模大的优质矿井。讲大局保供应。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加强组织协调力度,采取停售市场煤、减少原煤入洗、缓发炼焦煤、跨区域调煤等措施,强化生产与销售联动、省外矿井与电厂配合,控制好重点客户发运节奏,全力保障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电煤供应。抓核增保产能。抓住国家发改委加快办理产能核增手续的“窗口期”,山东省内抓好智能化水平高、安全生产有保障、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的矿井恢复生产,省外煤矿纳入国家和地方保供增产名单。实施以外补内,积极协调运力计划,充分发挥能源集团海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贸易优势,全力采购进口煤资源,增加煤炭储备和保供量。拓渠道保储备。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强全省煤炭储备能力建设”要求,围绕“今年确保完成500万吨煤炭储备,3年内确保完成政府可调度储备能力1850万吨、力争2000万吨”任务,加快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提前完成迎峰度冬煤炭储备任务。

三、变革生产组织方式,擦亮少人无人高效稳产名片。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经人工采煤、普通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三个历史阶段,目前进入智能化开采发展的新时期,煤矿智能化是第四次煤炭行业重大技术变革。我们将开展优化系统、优选装备,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两优三减”,再建一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发挥煤炭工业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和全国首个煤炭5G+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组作用,推动采煤掘进系统“智能化少人化”、辅助运输系统“连续化高效化”、机电装备系统“远程化地面化”。创建一批少人无人智能工作面,实现“155、277、388”控人目标:一类矿井单班下井人数不超过100人,综采和综掘工作面不超过5人;二类矿井单班下井人数不超过200人,综采和综掘工作面不超过7人;三类矿井单班下井人数不超过300人,综采和综掘工作面不超过8人。改造升级一批智能装备,推动采煤“重装化升级”,根据煤层厚度、埋深、顶板状况、走向长度等因素,科学选用大功率采煤机、大功率刮板机和大阻力液压支架,提高采煤工作面单班生产效率。推动掘进“差异化”配套,利用TBM打造全岩掘进作业线,大幅提升岩巷掘进效率。推动运输系统“匹配性”改造,根据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同步实施运输装备升级,按照“胶轮车优于单轨吊、单轨吊优于地轨”的优先等级,升级辅助运输系统,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岗位人员。

四、变革高端转化方式,打造现代化工节碳固碳标杆。煤化工具有减少碳流失的作用,煤化工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碳基本流失,易于捕获转化过程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碳;煤制甲醇、烯烃、乙二醇等工艺路线,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可以起到30%至40%的固碳作用,具有天然的节碳能力。我们将瞄准化工产业“大型化、高端化、园区化、终端化”方向,实现由燃料向原料、由排碳向固碳转变。推动化工产品清洁化、高效化转化,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加强煤炭转化与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耦合利用,建立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化工系统稳定化、精益化运行,开展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对标华鲁恒升、烟台万华等先进化工企业,深入学习技术迭代、柔性生产、产品组合先进经验,巩固提升系统“安稳长满优”运行良好态势,制定实施系统装置“三年不大修”方案。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发展,聚焦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融合发展,打造济宁焦气化、鲁南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榆林高端煤制油、鄂尔多斯煤基化工新材料、新疆煤化一体化“五大化工基地”,培育裕龙岛深度融合发展新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向高端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升级。

五、变革结构调整方式,构建多能互补耦合发展格局。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既要发挥好煤炭煤电对能源的稳定保障作用,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更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把新能源转变为支撑能源供应的新动能,逐步形成煤电与新能源互补的新型能源产业布局。电力产业实现强链提升、一体联营。发挥煤电保供作用,探索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发展模式,坚持省内省外联动、省外补充省内,实施电力产业资源专业化整合。省内立足热电联产、深度调峰,鲁西发电项目、田陈富源二期项目取得突破。省外融入外电入鲁战略,利用“蒙电入鲁”和“陇电入鲁”输电通道,积极获取新能源资源,有序推进灵台电厂项目建设,助力全省电力结构调整。新能源产业实现培育壮大、集群发展。新能源是大趋势,更是未来支撑能源供给的“主力军”。完善新能源产业“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省级新能源投资平台公司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基金落地,争取海上风电、采煤沉陷地风光和分布式光伏资源,打造“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和鲁西南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启动首批次陆上光伏项目建设,做好碳交易中心筹建工作。

六、变革要素驱动方式,夯实资源创新有效配置支撑。把全资源要素的创新集聚作为落实“双碳”目标、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根本动力,找准切入点、瞄准突破口,努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用足用好技术创新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强基补链”行动,开展高层次研发平台创建和已有平台巩固提升。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更高层次科技合作,组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探索“揭榜挂帅”“军令状”“悬赏制”等方式,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项上实现突破。注重智能开采、重大灾害治理、煤炭清洁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突出化工产业干煤粉气化、费托合成、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培育氢能、储能、燃料电池和醇基材料、氨基材料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助推主导产业提速发展。用足用好合作第一纽带。坚持与强者同行、与智者共舞,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央企业、优秀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五个层面”合作。坚持引进战投、多元主体、合资合作,实现控风险、轻资产、高效率、高效益。联合金融机构和央企、民企等合作伙伴,组建新能源产业基金,对新能源项目及其上下游开展投资,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采用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先进企业合作,布局“海上风电+风机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山东省中远海风电资源开发,推动上下游产业向补链强链、合作共赢发展。用足用好人才创新第一资源。采取国内外知名院士柔性引进、研发团队整建制引进、猎头公司定向猎取等方式,加大市场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逐步提高留学人员招聘计划比例。放开人员进口,加大应届大学生招聘比例,持续优化人才区域结构、专业结构。实施“31789”人才工程,力争3年内选拔培养80-100名90后干部进入三级公司领导班子、80-100名90后干部进入总部及二级公司机关部门副职及以上岗位,引进80-100名高端人才;三级班子按照4:5:1比例,合理优化领导班子“70、80、90”年龄段人员配备,变“相马”为“赛马”,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勇于担当作为、作风务实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

七、变革清洁利用方式,争当黑色煤炭绿色开采典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对接融入山东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煤炭开采、塌陷地修复和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低碳技术攻关、模式创新,推动全链条绿色生产、循环利用。大力推广绿色开采模式。建设“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充填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三下”安全开采和提高煤炭回收率,综合应用矸石置换充填开采、膏体充填开采、高水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降低采煤扰动与破坏,有效延长矿井平均寿命。探索塌陷地修复治理模式。发挥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应用生态治理、产业治理、复垦治理等模式,继续做好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利用鲁南、鲁西南等区域塌陷地,发展“光电-储能”互补电站以及“光-氢-储-充”一体化产业,将塌陷地由“生态洼地”变为“绿色能源高地”。实施“渔樵耕读”和“靶向珍珠养殖”,探索产业导入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路径,将都市区绿心项目打造成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名片”。创新绿色矿山运营模式。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打好尘、渣、气、水污染综合防治攻坚战,实现采煤不见煤、用水不见水、产矸不见矸,形成“生产源头矸石换煤-生产过程综合利用-废弃物吃干榨净”绿色开采体系。加强高盐水治理,加快20对矿井高盐水深度处理项目建设,坚决消除矿井水排放对煤矿生产的制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突出抓好煤尘、高硫和瓦斯治理,实施矿井储煤场封闭式改造,严格落实煤场、洗煤厂、物料堆场、矸石堆场及运输道路扬尘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处置、利用的全过程、全环节管控,提升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022-03-08 李伟 奋力蹚出能源绿色清洁高效利用新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885.html 1 落实双碳目标 加速转型变革 20,8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