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评论

保持平视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08日   第 10 版)

两会是“新闻富矿”。跑两会多年,接触委员、同行无数,每每听到有人夸赞“这稿子不错”时,总是报着取经的心态留意拜读,努力探得其精髓。

好奇之下,也曾请教几位相熟的委员:“您眼中,什么样的算是好稿子?”

得到的答案是:好稿的基础是“不猎奇”“不有闻必录”“核实后发表”;往上一个层次的评价为“记者做了功课,可以在采访中形成互动”;再往上一个层次,是“记者很专业,对我保持平视,甚至可以纠正我的观点”。

两会汇集了各领域的知名人士,记者采访愿意围“大咖”,但真正读懂“大咖”的,是少数。相当一部分输在硬伤上、角度上、语言上甚至标题上的稿子,好像也没有太多人愿意回过头来冷静评判一下,渐渐变成了故纸堆。

由此可知,要使报道质量越来越好,攀登之路也会越来越难,但为了宣传好代表委员围绕国之大者的资政建言,媒体人特别是两会媒体人当以谋之。那么我们又该怎么谋?梳理之后,以下几点或为基础。

第一,不要以“搭春风”模式对待全国两会报道。忙上十几天,“一阵风”刮过去,当时好不容易弄明白的新闻观点,过后就“凉凉”了,似乎宏观经济“这么大”的题目只应两会有,似乎代表委员只有两会期间才是“香饽饽”。若如此,你恐怕会发现,你在努力忙活着,却甩不掉“跑”会的实质。事实上,抓住这些智库资源,努力把自己培养为专业记者,以动如脱兔的敏感性加水滴石穿的耐力获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可,才是全国两会之于媒体人辛勤付出的最好“礼物”。

第二,不要以“打秋风”模式对待委员代表。何为打秋风?例如“您说点吧,说什么都可以。”“这件事能不能请您讲讲背景。”且不说我们身后是报社和读者,不能因自己没做功课就拉低受众的认知水平。单从人际交往角度看,这样的对话中你已处劣势——仰视得来的稿子是否公允?代表委员也是人,是我们身边普通一员,既无特殊权力,还应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他们最需要的是线索,是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补充。媒体对他们“盲目崇拜”或“无的放矢”式的采访其实是一种浪费。

第三,不要因碎片化的工作忽视了自身做专业记者的潜力。全国两会驻地很多,疫情暴发前,很多上会记者上午在北京北,下午在北京南,不同界别不同委员,小组讨论内容丰富多彩。究竟是写得多好,还是写得专好,仁者见仁。这两年,由于疫情防控驻地记者人数有限,一个好的现象是,线上视频采访让记者有机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聆听委员观点了。随即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由线上采访得来的稿子同样精彩。或许可以说明,对于一些媒体“种子选手”来说,他们可能不善于抢提问权,却拥有独特的视角,只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是能够通过稿子准确、生动传播委员建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

2022-03-08 崔吕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865.html 1 保持平视 20,8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