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打开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与博物馆有关的内容。比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对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力量”的阐释,“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相关公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记者好奇地把朋友圈拉到最早的一条:2014年11月,依然还是关于博物馆的内容——201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委员代表大会暨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安来顺对“博物馆”的执着与热爱,从未消退。自2018年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在政协这个大平台上,安来顺又为开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博物馆事业奔走呼吁。
安来顺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增长速度和硬件建设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而且,我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矛盾和挑战需要理性面对。安来顺坦言,与数量指标持续上扬、硬件建设更新换代形成反差的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在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安来顺也进行了阐释。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5788座。按平均每座博物馆需要30人计算,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规模应当稳定在17万余人,如果考虑每年到龄退休和新建馆亟须补充的研究、典藏、保护、展览和教育专门人员,人才供需的矛盾显而易见。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从人才培养单位的角度看,目前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定位还不够明晰,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还不够合理,博物馆相关专业学科整合协调还未完全到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从业者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才使用单位与培养单位对接中的针对性不太强。虽然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但至少可以尝试做一些“踮踮脚、够得着”的努力。
座谈会上,安来顺直接“喊话”教育部,希望教育部充分论证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列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至少考虑将其按独立学科加以管理,让博物馆学科特性得到充分认识和尊重,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得到切实保障。
3个月后,教育部发来关于“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协商成果采纳情况的函,详细回应了委员建议。其中,就有安来顺提出的“设置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一级学科”这条。
教育部表示,在2021年启动开展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中,已将“设置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一级学科”的建议提供给学科专家论证组,目前正在研究论证过程中。
“问题正在解决,有希望!”得知这一消息,安来顺心中充满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又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协力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的提案》,继续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对设有考古和文博专业的高校等培养单位给予更具体政策支持,引导培养单位进一步推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完善培养体系和培养链条。
记者还了解到,“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取得了积极的协商成果:除了教育部的回应,参会部委也分别发函回应委员建议落实情况,比如中宣部将通过电视化手段和融媒体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财政部针对专家提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实施政府采购过程中环节较多、周期较长的问题,已请陕西财政厅、文物局共同商讨,提出进一步优化审核程序、压缩审核时间、灵活运用采购方式等意见;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积极会同财政部联合推动出台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管理办法及指标体系,会同教育部门共建教育项目库………
多年前有一部很火的美国喜剧影片叫《博物馆奇妙夜》。如今,在人民政协这个协商平台上,委员们用责任和使命,为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演绎着同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