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茹
2020年下半年,我因参与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委员宣讲团“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先后多次深入昔日贫困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其中,就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井冈山市神山村。
这个位于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罗霄山脉中段的村子,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2013年底,全村231人中,21.6%是贫困人口。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深情嘱托“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给了神山村民极大鼓舞和鞭策,激励着全村上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昔日山高坡陡的“穷山坳”,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而且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处处彰显勃勃生机。
走在神山村的乡道村巷,村民们脸上流露出的幸福喜悦感,最感染我。对于神山村的变化,他们也如数家珍:
村貌越来越新了。村民们说,过去提起神山村,都会用这样的顺口溜来描述:“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裳;红薯山芋当主粮,青年儿女跑外乡。”现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神山抓生态、整环境、兴产业、树新风,先后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江西省“绿色社区 美丽家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曾经的顺口溜早已成了历史。
村集体产业越来越多了。村支书彭展阳告诉我,过去村里的产业主要是水稻和毛竹,耕地多为冷浆田,如今因地制宜发展了460亩黄桃、200亩茶叶和10万筒茶树菇,同时挖掘村里红色资源,积极融入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圈。当年和总书记一起打糍粑的村民,更把“打糍粑”开发成旅游项目,带动全村把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全村接待游客数从2016年的9.8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32万人次,近两年虽受疫情影响,也接待了30余万人次。真可谓“糍粑越打越粘,日子越过越甜”,“过去靠铁锄头吃饭,如今靠金锅铲赚钱”。
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了。2015年神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超过2.8万元。老支书彭水生说,他儿子原来在外地务工,总书记到神山村后,孩子看到了在村里发展的希望,决定回乡养蜂,每年增收4万元。他还告诉我们,村里有一位叫左炳阳的留守老人,原来三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如今三兄弟全回到了村里,老大开起了农家乐,老二卖起了土特产,老三打起了糍米粑,三兄弟分工合作,一起赚钱,一起照料母亲。2016年,231人的神山村常年只有老弱妇孺38人留守,平均每户不到1人,如今已超过了200人。
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6年过去了,神山村的老乡回忆起与总书记在一起的温暖场面,依然激动不已、感恩万分。村民们都说,“我们要知党恩、懂感恩、听党话、跟党走”。当年在家接待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村民彭夏英更是逢人便说“党和政府是扶持我们,不是抚养我们”,不仅表达了井冈儿女的感恩之心,而且展现了老区人民的奋进之志。
神山村的美丽蜕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新的征程上,江西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与全国“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