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在这群人身上,可能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他们一直在用微笑传递善意、用专业体现担当。”在2月17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讲述的“这群人”,正是冬奥会上无处不在的蓝色身影——志愿者。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介绍:“北京冬奥会共录用了志愿者18000多人,其中北京赛区占比约63%,延庆赛区占比约12%,张家口赛区占比约25%。志愿者服务涵盖了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
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一个有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竞赛和非竞赛场馆,都设立了“志愿者之家”,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为志愿者设立专属的场所。
在滕盛萍看来,志愿者就像一朵朵热情洋溢的小“雪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开放、阳光、向上的青春风采。
比如,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交通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刘瑶,她在寒风中努力工作的场景,成了美联社记者镜头下让人难忘的一幕;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杜安娜发明了二维码,为记者及时提供准确的班车时刻表,赢得了国际奥委会交通考察团的赞誉;还有各个竞赛场馆的志愿者,带着观众跳起热身操,营造了热烈的比赛氛围……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更是点赞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刻起,你们就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
“志愿者是‘双奥之城’最好的名片之一。从2008年到2022年这十几年间,志愿的精神不断地深入人心,志愿的服务也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严家蓉同样感慨道,“奥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更好的区域新发展,还有润物细无声的志愿风尚和社会文明。这些是冬奥会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无形的遗产,寓意着奥林匹克的希望和未来。”
北京冬奥会即将闭幕,不久将迎来冬残奥会的启幕,在滕盛萍看来,“志愿者们会继续作为文化、友谊、团结的使者,为各方来宾服好务,并在残奥会上成为冬奥最温暖的光和‘一起向未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