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东
据相关机构抽样调查,生活中“提笔忘字”的人占比超过八成。此外,还有许多人偶尔手写一些比较简单的文案,如便条、申请、简历、通知等,都感觉力不从心。网上曾有一则报道称,在某大学毕业生一份400字的手写简历中,竟然出现了24个错别字。
无论是“提笔忘字”还是“手写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网络时代“失写症”“新文盲”的外在表现。伴着网络生活的深化、数字办公的普及,人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信息传送、接收完全电子化,键盘输入成了人际交流、社会认知的主要方式。我们中的多数人除了生活中必需的手写签名外,很少再有手写汉字的机会,早已忘了上次提笔书写是什么时候了。由此,导致曾经熟记的汉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离开电脑便不会写字,线上谈笑风生,纸上面面相觑。更让人忧心的是,原本正处于拼音识字、读书习文黄金期的中小学生,也逐渐淡化了横竖撇捺的基本功练习,甚至作文的词句也直接在网上搜索,对于字体是否工整、美观,用词是否规范、贴切,并不在乎,认为只要意思到就行了,反正以后都是用手机、电脑,字写得不好看、词用得不准确没关系。
不可否认,电脑、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快速、高效、便捷的交流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写什么东西,要用的词语,键盘一敲就出来了。从交际功能来看,我们似乎已经不需要大量书写汉字了。然而,即便如此,网络时代我们究竟还要不要用笔书写?在笔者看来,不但需要,而且必要。
众所周知,汉字兼具表意和象形的特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传统文明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跹飞舞的彩蝶,散发着生命气息,洋溢着审美意蕴,彰显着文化底蕴。对于每一位华夏子孙来说,书写是生而为人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从小处说,有利于彰显个人魅力、促进事业发展;从大处说,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试想,假如我们连汉字都记不住、写不好,怎能安心立命?假如我们连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根都传承不好、保护不好,又何谈实现中国梦?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之所以广受青睐,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汉字对生活的重要性。如何化解“书写危机”,让汉字不再陌生,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法规制度的同时,强化宣传引导,并尽快研发出汉字输入与汉字书写两相促进的智能软件。建议“拇指族”们,切实提高书写意识,平时尽可能养成读书、练字、写日记的习惯。在发微信时,尽量手写输入,为自己创造更多锻炼写字、写作能力的机会。为让学生学好字、写好字,练就书写基本功,建议中小学校把毛笔、钢笔、碳水笔的书写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写一手工整美观的三笔字,并多举办词语默写、填空造句、硬笔书法、朗诵演讲等各类比赛活动,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说文解字》有云:“书者,箸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汉字之美,美在书写;见字如面,字如其人。“汉字文化活着,民族才活着”。时代再怎么变迁,也绝不能让手写失传,让文明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