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一年前,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双碳目标自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年后,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与新华社近期联合发布的《低碳时代的绿色保险产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保险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碳排放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更低的社会成本,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保险真能担此重任吗?
先从道路交通说起——
一项统计显示,全球交通运输部门超70%的碳排放量来自道路车辆,新能源汽车则是交通减碳重要抓手。《报告》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将在对车险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让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保险企业,能够建立数字化优势,进行全业务链条的布局。
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明确将“三电”系统及新能源车电力相关的起火燃烧、电网故障、充电桩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同时明确了免赔责任。
对此,《报告》提出,专属条款将有效推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过,包括主机厂、保险公司、电池制造商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金融价值链的分工与协同仍待构建及完善。
再说说气候变化——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间,我国10亿元以上巨灾损失事故共6起,单笔最大台风损失达36亿元。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天气指数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气候保险也同样面临着技术困境,缺乏降雨量、台风等级、地震震级等历史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和受灾损失金额之间的关联。
为此《报告》建议,保险公司可以与气象局、气象科技公司等相关方加强合作,设计出定价更为精准、承保范围更为广泛的保险产品。
最后说说建筑领域——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建筑业占全球能源和过程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因此,绿色低碳社区及楼宇的规模化建设或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必要选择。
为此《报告》建议,保险公司应当与多方积极合作,以相关激励政策为基础,鼓励国家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城市规划方案实施,以试点项目形成示范效应,逐步累积风险知识,撬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