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闻眼

■ 记者手记

“总会有可以帮助你的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1月22日   第 08 版)

王慧峰

花一样的年纪啊!采访结束,几个采访对象的经历让人不忍再多作叙述。

“近年来青少年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这与社会、学校、家庭对于抑郁症缺乏正确认知,对抑郁症发病原因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及早预防是密不可分的。”王辉说,很多家长不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疾病,没有意识到需要治疗;如果就医的话就需要看精神科、心理科,家长的惯性思维是精神科、心理科就是精神病院。

王辉曾亲眼看着一个女孩儿因为父母的执拗疏失,错过了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

“女孩的父母都是公职人员,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在女儿情绪陷入低谷进而向他们发出求助信号后,夫妻俩却因为面子问题对她恶言相向,父亲甚至对女儿拳脚交加。大人为了虚无的面子,生生把自己的女儿耽误了。”每每提及,王辉都遗憾不已。

心理疾病污名化是中国人对心理咨询避之唯恐不及的首要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不好的东西,现在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心理疾病和“脆弱”“矫情”等标签联系起来,患者在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时,还要忍受因社会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病耻感。

实际情况是,面对心理疾病不需要有病耻感,这些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只是疾病的一种,及时就医一方面可以尽早缓解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发生悲剧。

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都表明我国心理知识普及工作尚需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与服务需求巨大。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目标是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不是情绪波动这么简单,也并不是所有不开心、情绪低落都是抑郁症。许多人面对抑郁症时,甚至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

一个心理治疗流派的观点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坏人,只是他们选择了以错误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还好吗?不好也没关系!总会有可以帮助你的人。”希望更多的人不必经历死亡,也能知道生的意义。

2022-01-22 王慧峰 ■ 记者手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542.html 1 “总会有可以帮助你的人” 18,5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