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奡
迎新之际,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于2021年12月27日在北京以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式举行。会议围绕“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主题展开,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最新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领导、中国佛教协会相关负责人等在中国佛教协会白塔寺办公区会场出席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主任怡藏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纪华传研究员、黄夏年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张雪松副教授,南京大学洪修平教授、杨维中教授等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线上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圣凯法师主持。
加强人间佛教思想研究与推动佛教中国化在本质上一致
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在挽救民族危亡大背景下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首倡者太虚法师(民国)提出“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将佛教的终极关怀、最高理想与现实人生贯通一气、紧密结合,既坚持了佛教的根本信仰与价值追求,又彰显了佛教对人生社会的积极意义,为现代佛教、个人、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协会始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历经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发展,人间佛教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佛教界的主流思想。自2019年起,中国佛教协会将每年举办的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正式更名为“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在本届会议的致辞中指出,佛教中国化不仅是中国佛教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更是当今新时代的新命题、新要求,是中国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人间佛教是当代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推进当代佛教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离不开佛教经典的现代诠释、佛教思想的当代发扬、佛教制度的当前建设、佛教礼俗的当代滋育四个层面的探索和实践。
“加强人间佛教思想研究与推动佛教中国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主要指导思想,对于引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动佛教中国化和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引导下,在专家学者的潜心钻研和智力支持下,中国佛教界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时代践行人间佛教和佛教中国化的光明道路。”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主任怡藏法师通过线上向会议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佛教中国化与人间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人间佛教的社会基础、人间佛教的实践案例与成果经验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论文,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会专家表示,让佛教更好地为人间服务,为社会服务,将传统佛教的义理作出顺应时代的诠释,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间佛教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处于良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肩负着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使命,佛教中国化也进入了新阶段。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道路,与佛教中国化是同一进程。随着民众受教育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佛教义理的通俗化和知识化将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新的时期,佛教界在维护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将是当代佛教中国化与人间佛教实践所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根基,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佛教文化不能缺位。中国佛教这一巨大文化宝库要转化成社会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出净化人心、改善社会的正能量,有待于学界与佛教界的共同努力。
深化佛教中国化,持续加强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研究员作了题为《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与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的发言。他指出,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与佛教中国化是同一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坚持佛教中国化、人间佛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佛教文化,但是现在的总结、提炼和弘扬还不够;许多讲传统优秀文化的著作和文章都对佛教文化研究较少。保证佛教的健康传承,关系着佛教的命运;在思想传承上,要坚持和弘扬“正法”,要推进佛教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在法系传承方面,要注意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佛教界人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指出,在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中,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继续推进并深化佛教中国化,必须持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佛教中国化和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人间佛教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需要继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人间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全体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文化的佛教,则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全民族、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教界、学界和政府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佛教文化,这是人间佛教在当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黄夏年研究员指出,“佛教中国化”要走的道路,离不开与佛教的基本理论和认识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入世”和“现代思想”三大范畴,这契合了太虚大师所说的建立在依佛法真理而契适时代机宜的原则上“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的佛教”。“佛教中国化”就是要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积极向现代社会靠拢,营造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气氛,完成当代中国佛教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身份转换,走出一条新道路。
中国佛教协会刘威秘书长在最后的闭幕式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界提出的根本要求。人间佛教是近百年来由我国佛教界提出并写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佛教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实践道路的主体自觉。“推进佛教中国化”与“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是当代中国佛教的两个关键命题和历史任务,二者是同一目标和方向;佛教界要打通两者的内在逻辑脉络,形成思想自觉和实践合力,促进当代中国佛教健康传承。人间佛教不是传统之外的某种新型佛教,而是继承传统、适应当下的佛教思想,是强调坚持神圣性基础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社会进步的佛教。建设人间佛教思想体系,起点是人生,目标是众生;众生包括了人在内的一切有情生命,“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众生为本”思想,是人间佛教积极倡导践行的重要内容。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建设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应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国情,阐发佛教的人间性、现代性,圆融佛教与社会、佛教与时代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加强佛教界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支撑。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一个历史性起点,是中国现代佛教历史的开端。当今中国佛教界最为重要的“爱国爱教”传统不是产生于古代,而正是辛亥革命时期一大批僧俗先进为拯救国家危亡而提出并积极实践的,后来又在抗日战争中再次得到弘扬光大的。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佛教所开启的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需要的爱国爱教等优良传统,对于今天如何在新时期大力推动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何建明
茶药、茶果等食物、供物广泛出现在宋代僧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饮食之品,被禅僧用作接引学人、讲演禅机的道具。茶药与茶果这些食物,伴随着寺院中茶汤生活、制度、仪轨等出现,时刻在带有仪轨的饮食活动中提撕自我,践行礼制,是出家僧众人生中一直要注意和警醒的制度性要求。现代佛教生活礼俗制度的建立,是当代推进佛教中国化、实践人间佛教的重要面向。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王大伟
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上层社会的推动,佛教再次兴盛,寺院激增,佛教的发展呈现出世俗社会与佛教双向深度互嵌的特征,佛教成为政治权力博弈的缓冲地带,洛阳佛教表现出很强的国际化和入世性特征。以北魏洛阳佛教世俗与神圣关系的范例可以看出,佛教中国化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既是继承的,也是发展的。传统性和继承性是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就是其中国化的历史;当代性和发展性是指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必然需要契合彼时彼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因此,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开放的进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和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内在统一关系。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