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1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对外表示,形成技能人才的纵向职业技能等级阶梯,探索拓展技能人才“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横向是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等相应的人才可以贯通发展。
一纵一横,恰好对应上了技能人才职场中遇到的“天花板”与“隐形门”。
“十三五”时期,全国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1亿人次,其中培训企业职工超3000万人次、农民工超400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超900万人次。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5000万人。
“十四五”时期,预计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在1400万人以上。但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旺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拧巴”局面依然存在。
人社部等部门编制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
要实现这些目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认为,要善于打通问题的任督二脉。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97379元,城镇私营是57727元;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平均工资是82783元,而同口径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最高达177544元。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不但低于同口径的平均工资水平,而且还不到信息服务业平均工资的一半。从这一点看,我们应该能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家长盼着孩子考上好大学,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未来找到既体面又赚钱的职业。”在贾楠看来,制造业薪酬低、福利待遇差,受到年轻人冷落,传统产业一线人员甚至遭遇到了职业歧视,往小了说,这种群体职业取向存在“不可逆”的风险;往大了说,人们对于职业技能工种的偏激看法甚至是误判,会导致国家创新力与科技实力的发展不足,阻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成。
结合以往多次调研经历,贾楠发现,凡是优秀的企业,它们之所以能跻身世界知名企业,除其他原因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技术与人才的尊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工人的职业培训,其高级技术工人薪酬待遇与管理人员相同,确保了企业质量和健康发展。
谈及未来,贾楠建议,政府可以从职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正面激励,指导并向广大企事业单位推广实施更完善的矩阵式职级体系,建立多条“成长通道”,将升职与加薪并行操作,借鉴诸如西门子、大众等知名企业,培育浓厚成熟的工程师企业文化,以形成高管和资深员工同为企业核心财富的稳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