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春秋周刊

《蒙古农民》创刊前后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30日   第 10 版)

作者:周铁钧

1923年9月,多松年、乌兰夫、吉雅泰、奎璧等30多名曾在归绥参加过反帝爱国运动的蒙古族学生进入北京蒙藏学校求学。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对蒙藏学校非常关注,为培养这批进步青年,派人专门到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向他们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斗争,才是民族解放的根本出路。吉雅泰后来曾回忆说:“正当我们为自己民族苦难焦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像太阳照到了冰冻的蒙藏学校,党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手,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3年底,经韩麟符、蔡和森等人介绍,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赵诚、佛鼎、李裕智、孟纯等人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30日,经上级组织批准成立了蒙藏学校团支部。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转为中共党员,并在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共蒙藏学校支部,由多松年任支部书记。蒙藏学校党团支部成立后,组织蒙古族进步青年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25年2月,负责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编务的李大钊,深感蒙藏学校党支部需要一个指导工作、宣传发动、鼓舞斗志的舆论阵地,便指示多松年负责创办一份党的少数民族期刊。

多松年接受任务后,即时前往察哈尔、绥远等地,深入穷苦农牧民聚居区调查、采访。当他目睹残破不堪的农舍、四面透风的蒙古包,倾听衣衫褴褛的农牧民诉说被军阀、王公、土匪欺辱压榨、抢掠财物的悲惨遭遇,食不果腹的疾苦生活,强忍愤恨与同情,写下满满两大本采访笔记。一个多月后,多松年回到北京,与党支部同志一起商议,定刊名为《蒙古农民》,开始议定内容、赶写稿件、设计排版,很快做出了《蒙古农民》第一期清样。

第一期栏目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曲”等,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置身处地的实例,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刊物用的稿子都是由蒙藏学校的同学们撰写的。李大钊看到创刊号样本后十分高兴,赞扬道:“松年同志,想不到搞得这样漂亮,完全像一个老手办的,辛苦,辛苦。”

1925年4月,《蒙古农民》第一期在北京出版,刊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64开,每期15页。《蒙古农民》旗帜鲜明,内容通俗易懂,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的漫画,有简明扼要的政论,更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与《新青年》《向导》等革命报刊一同发行到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深受广大蒙古族群众的欢迎。此后,中共北京区委的同志深入农牧区开展工作,都要带上几本《蒙古农民》,读给穷苦农牧民听,以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反抗精神。

2021-12-30 周铁钧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458.html 1 《蒙古农民》创刊前后 17,4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