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工信部近日正式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提升、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等发展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8大工程成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约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约40%,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水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同时,我国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先进技术储备不足;在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博弈的重点的背景下,不仅对国际经贸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成本和难度。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
为此《规划》按照“聚焦1个行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构建2大体系(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制造支撑体系)、推动6个转型(即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实施8大工程(工业碳达峰推进工程、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工程、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工程、工业节水增效工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工程、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装备供给工程、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作出了整体工作安排,提出了34条具体举措。
进一步严格能效约束
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中,工业节能提效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孝洋也指出,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节能挖潜难度日益加大。
王孝洋表示,“十四五”工信部将聚焦重点行业,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分类推动提标达标。在传统行业,大力推进行业全链条节能改造升级;在新兴领域,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功耗能耗。
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目前,工业部门依然占据我国终端用能最大份额。
为此,《规划》提出,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减量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积极推进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鼓励在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积极推动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进一步加快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等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推动数字经济新优势成为转型新动能
以绿色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是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为例,产值约7.5万亿元。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55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71%。
为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规划》也做了相关安排。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介绍说,“十四五”将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装备,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绿色环保共性关键技术。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同时,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培育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