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

让空间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8日   第 07 版)

日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引发新一轮航天热潮,空间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通过空间遥感技术实现了对国土观测的三大要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快。”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说,随着我国陆地卫星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地表400平方米土地覆盖的变化都能清晰做出判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就懂。然而,只有进入空间时代后,人们才开始从太空看地球的尝试,卫星遥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打开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的微信,绚丽鲜明的色彩、深浅不一的纹路、准确直观的数据……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预警监测、对地观测等相关内容在其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上得到清晰地展现。

多年来,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始终秉承“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宗旨,空间技术创新的终极目的也是服务人类社会。以碳监测为例,遥感卫星凭借“巡天”的优势“一把尺子丈量全球”,通过高分辨率、高光谱图像及时发现违排毁林等现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美丽中国赋能增绿。

王权十分赞成空间技术的二次利用和产业转化。“有了面粉只是第一步,只有把面粉加工成面包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才能产生更大价值。”在王权眼中,对遥感卫星拍摄的图像进行深度准确解读、解译是“很有水平”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数据服务。

近年来,空间技术应用实现了快速发展,这无疑得益于我国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长,数据获取渠道拓宽,促进了空天地一体化应用。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就有12颗。

“此外,空间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还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王权表示,首先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的文件为应用落地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包括地面应用系统在内的相关技术日趋成熟,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障;第三就是来自政府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王权看来,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管理趋于复杂化而非简单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难以满足需求,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则给社会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过去,遥感卫星对国土基础测绘5年才能完成一次,如今一年可完成4次,大大满足了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测绘等相关领域的需求。”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的投入让空间技术应用多了一个投资渠道,有了更多发展活力。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森林、沙漠、耕地等地物类型众多且比例较高,对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重视,更是产生了广阔的应用服务市场。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相比卫星储存的海量数据信息来说,现阶段对数据的分析解译还远远不够。而这也是产业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未来大有作为。”王权说,让空间技术更好造福人类,还需全行业全社会的努力。

作为我国陆地卫星遥感应用的“国家队”,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一直在加快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监测监管技术体系建设。

“中心要发挥好三个作用:当好自然资源管理的哨兵,当好引领未来发展的尖兵,当好全系统的后台。”王权表示,在“用尽、用足、用好”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的“基础性、先行性”支撑作用的同时,要对未来10-15年国土卫星遥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前瞻性预测,提前谋篇布局,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卫星遥感保障。

(邢艳娇)

2021-11-18 邢艳娇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345.html 1 让空间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15,3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