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评论员 周文彰
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调查研究,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况,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只有这样才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调查研究能力是必备的基本功,是领导干部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在他提出的中青年干部要提高的“七种能力”中,“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我们也常常发现,面对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复杂环境,一些年轻干部不知怎样认识调查研究,对于怎样提高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也找不到门路。
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就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调查研究。千言万语,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是为了做到从实际出发。因为只有从实际出发,我们制定的方案、发展思路、远景规划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从本本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从过去的或别人的经验出发,即使获得一时成功,也只是侥幸或偶然而已,不可能复制。电影《渡江侦察记》反映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渡江战役的成功而进行的调查研究——“侦察”,目的是透彻地搞清楚江南的防务,比如工事状况、兵力安排、炮火布防、阵地位置等等。如果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渡江战役就只能是一场盲目的、碰运气的战役,绝少有胜算的可能。毛泽东同志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最著名的而且是最有影响的,就是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因为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所以在党的早期领导人照搬照套别国经验而碰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才能够正确地提出中国革命一定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这样一条战略思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各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亲自调查研究,足迹遍布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山村农户、军营边防,一再叮嘱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这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希望。我们不否认,掌握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听汇报、看材料、委托调查研究等等。但是要掌握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仅仅停留于此、甚至依赖这些做法,是非常不够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调查研究,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况,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只有这样才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哪能有发言权。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调查研究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方法。上级要求调查研究,于是就下去“走过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便是严重的态度问题——调查研究变成了装门面、做样子,既是官僚主义,也是形式主义。态度不端正,就谈不上有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听不到真话。正确的态度是,调查研究是出于掌握情况、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责任的推动、党性的驱使。态度端正了,调查研究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呢?不一定!因为调查研究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较高的思维水平。道理很简单,因为“眼见不一定为实”。比如,为了制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不同的领导去调研,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工业经济口的领导往往重视的是丰富的矿产,主张优先发展工业;而农业经济口的领导更看重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等自然禀赋,主张优先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口的领导则主张优先发展旅游业,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底蕴深厚的文物古迹……同样的调查研究,为什么三种类型的领导会提出三个不同的方案呢?就是因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人的大脑主观状态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知识背景、动机愿望、工作责任等等不同,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大脑所想到的就很不一样。调查研究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挂一漏万,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好恶而随意取舍材料,而要客观、全面、深入、公正,多看实地,多听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对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调查结果。
接着就是如何对待调查研究的结果。这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的价值能不能实现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的结果应当及时转化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实际行动,切忌束之高阁。如果调查研究的结果不足以成为决策依据,就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层次上再次进行调查研究。总之,情况不明,绝不决策。对已经成为决策部署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直到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发展规律、合乎人心民意。
调查研究能力是一种与实际密切相关的能力。既然我们只能“在游泳中学习游泳”,那么,我们也只能在调查研究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只有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反复学习总结,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