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越位“做主”不如积极“干事”

李燕翔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选派工作能力强、热情高的专职干部开展下乡支农活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些下乡干部的到来,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农村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时下,在轰轰烈烈的下乡支农工作中,有些下乡支农干部由于工作方式方法欠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其突出表现为:求胜心切,热情过度,在没有深入了解掌握乡情村况的情况下就发号施令,越位“做主”;也有的人下乡后高高在上以领导自居,把自己当成了农民群众的“指挥官”而非“参谋员”,在工作中指手画脚、夸夸其谈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把“大包大揽”式的支农模式当做经验和成绩来炫耀;有的下乡支农干部认为当地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差,文化素质低,工作力度小,尤其是与上级领导沟通、汇报工作时上不了“台面”,便抛开乡村干部单打独斗;有的人只注重短期效应,想当然地拍板上一些“新特奇”项目,表面上看热闹闹,核算效益时静悄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替民“做主”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干部的管理能力,给乡村振兴战略埋下了隐忧。

产生支农干部越位“做主”问题有一定的根源:一方面,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而部分村干部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尤其是村级干部班子弱化。另一方面,上级下派的支农干部有的自恃有学历、有人脉、有资源,有些年轻干部在下乡工作时,难免产生“有恃无恐”“能者多劳”“大干快上”的冲动。再者就是一些村干部的依赖心理较重,觉得下乡干部是“上级派来的领导”,有能力、有门路,上项目、跑资金都是能手,自己不用多想、多问、多管,只需配合好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下乡支农干部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毫不客气地把“帮扶”变成了“代管”,把“做事”变成了“做主”。

越位“做主”问题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问题,首先说,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乡支农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指导、监督,明确下乡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从源头上解决替民“做主”问题。其次,下乡干部下乡后要快速适应农村的工作生活,要想支农先“知农”,结合本部门特点和工作目标任务,定准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当好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的调查员、排忧济困的办事员、政策落实的宣传员。围绕下乡支农工作目标,履行好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优势和本地实际,发挥本部门优势帮上一些具有“造血”功能和长期效益的项目。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对乡村干部科技文化培训,补齐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短板,将乡村领导班子打造成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无私奉献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2021-10-11 李燕翔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514.html 1 越位“做主”不如积极“干事” 13,5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