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对“老漂族”多些“温柔相待”

杨朝清

当下,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一部分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医保、文化差异、夫妻两地分居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

如今,在很多以外来年轻人为主的社区里,“老漂族”随处可见。虽然没有帮助子女带孩子的法定义务,但不少老人还是选择来到陌生的城市。因为在中国人的人格模式里,出于对晚辈的爱与关心,帮助子女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情感义务。

然而对于“老漂族”来说,集聚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的城市再美好,也只是儿女和孙辈的家,并非自己的“根”。而且,帮助子女带孩子不仅是一个辛苦的体力活,还会让“老漂族”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尤其是他们的“心”很多时候还是留在了老家,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老漂族”不可避免会和年轻人存在着“不合拍”的地方,导致价值分歧与文化冲突。

老来身心漂泊。除了带孩子、做家务,“老漂族”的空闲时间应该如何度过,如何实现“老有所乐”?无论是和谈得来、合拍的“老漂族”抱团取暖,还是参与社区活动,抑或发展兴趣类社团,满足“老漂族”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除了“自我救赎”,也需要年轻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和体谅、成全,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老漂族”心理上的疏导和精神上的慰藉。

尊重和回应“老漂族”的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不仅需要家庭的调适与改变,也需要城市张开怀抱,认同“老漂族”的价值。“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也应该对“老漂族”温柔相待,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实现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让他们享受医保互认、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完善异地养老服务体系等城市福利和公共服务。说到底,“老漂族”同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不应该成为边缘群体。

2021-09-27 杨朝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156.html 1 对“老漂族”多些“温柔相待” 13,1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