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奡
9月10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现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吴德沛,北大血研所首任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德炳等北大血研所前辈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和部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研究所专家、教授及工作人员代表等出席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表达祝贺。
星光熠熠,是一家“国家血液中心”应有的分量。
四秩春秋守初心
薪火相传谱华章
成立于1981年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原北京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是当时北京市、北京医学院唯一一家专科研究血液病的研究机构。
1981年,陆道培团队完成中国第一例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获成功;
1997年,率先在国内成立脐带血库;
2000年,黄晓军团队完成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获成功;
2016年,黄晓军团队自主原创发展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方案的关键技术普及到全国近百家移植中心,以及意大利、以色列、法国、韩国等多家海外移植中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移植技术手段,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北京方案”;
2019年获批“国家血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1年的3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第10000例骨髓移植手术,成为整个亚洲第一个达到这一里程碑数据的临床中心……
40年来,北京大学血研所从无到有,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并发展成为拥有诊断、治疗、转化三大平台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年诊疗重患达15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相合骨髓移植中心。
回顾这40年前行之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感慨万千。他说道,1981年,一个立志要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在临床上有所创新,最终能回应更多患者痛苦,关怀更多患者身心的血液病研究所诞生了。
从北大血研所仅有的17张床位、两张层流床开始,从完成全国第一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始,40年后的今天发展成为拥有诊断、治疗、转化三大平台的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每年来北大血研所寻求帮助的重病患者有15万人次——在北京,在自己的祖国,患者就能够得到几乎是世界最发达国家同等先进医疗技术的诊断和治疗。
40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几乎零起点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倍体骨髓移植中心,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北京方案”为世界同行制定行业新标准——北大血研所的技术进步是国家富强科学昌盛的同频共振;是中国血液科学走进世界强国之列的时代缩影;是全体工作人员胸怀祖国心系患者的情怀铸就;是几代科学工作者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
黑发积霜织日月
丹心不言写春秋
9月10日,恰逢第37个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恩师难忘,论坛上,黄晓军所长代表北大血研所致敬感恩老一辈血研所人,为陆道培院士、王德炳校长、陈珊珊教授、郭乃览教授、傅剑锋教授,献上终身成就纪念。
“血研所能有今天的成就,第一是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建所之初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开拓进取,努力争先;第二是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为了人民健康不断努力;第三是敢于创新,加强科研攻坚。”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代表王德炳教授深情回顾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至今走过的路程,并感谢全国医学同道们的支持。他殷切希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加倍努力,要有国际视野,加强基础研究,不骄不躁,继续做出更大的成绩。”
乔杰院士深情回顾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习期间,深深感受到陆道培先生、王德炳先生等老师们的医者仁心与砥砺奋进,在与黄晓军所长和血研所同仁共事期间,被北大血研所人严谨求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感染。“感谢一代又一代血研所人的传承,希望血研所抓住机遇,加快培养更多能满足重大专业需求学科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人民需要的优秀的研究型临床医生,为全生命周期守护人民健康,为实现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再立新功,作出北大医学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姜保国院长代表医院向北大血研所表示了祝贺。他表示,北大血研所学术为先,40年蓬勃发展,成为北大和人民医院的支撑学科,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出凝血疾病、骨髓衰竭性疾病和儿童血液病的科研和临床基础上搭建了诊断、治疗及转化三大核心平台,并建立了完整的护理体系,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血液病中心。相信全体血液病研究所师生、同仁将继续秉承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继续攻克一个个难关,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征鼓声声催人进
风正扬帆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对包括血液学领域在内的广大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陈竺副委员长向会议发来视频,充分肯定了北大血研所自成立以来经过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疗效方面领跑全球。
韩启德院士总结,血研所能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志存高远,心中有光,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初心,不断开拓进取;第二是有优秀的领军人才,以陆道培和黄晓军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薪火相传;第三是团结奋斗,全体血研所人团结一心,向共同的目标努力。新的历史时期,他也给北大血研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希望血研所在未来树立更高的目标,不仅代表国家先进水平,还要在血液病研究方面立足世界高地;第二要加强基础研究。血液学的研究、相关交叉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甚至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第三要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人才,为年轻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让各方面的人才组合起来。
“北大血研所在国家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希望在接下来的征程,北大血研所能继续团结奋进,规划好蓝图和发展路径,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詹启敏院士谈到。
“在全国20多家血液中心参加的血液肿瘤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中,黄晓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高度赞誉。”陈赛娟院士评价。
“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是学术攻坚不断创新的阶梯,借助血研所精心搭建的平台,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交流发展,相信此次大会将成为中国血液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吴德沛委员代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全国血液学同道,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表示热烈的祝贺。
……
薪火相传、声声入耳,北大血研所的年轻学子们也与老师们共同庆祝了这一特殊的节日。
“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但医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医学仍然是在承认认知局限基础上的科学求真,是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基础上的全力救治,是医者人性良善基础上的患者关怀,是整合技术手段基础上的生命维系。”黄晓军所长提出,医者仁心将是北大血研所前进源源不断的燃料,“我们将继承血研所坚持科学原创的传统,始终不忘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承担,唯有辈出的人才都能够去做有温度的医者,北大血研所在未来的岁月里,科学技术才必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将能够无愧于大国‘国家血液中心’的称号,才能站在世界血液科学的最高峰,引领全球血液科学的发展,解除血液患者的痛苦,北大血研所唯一的中心始终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