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研究

■ 记者观察

游戏防沉迷 从家长抓起

本报记者 孙金诚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专题调研组在北京的调研甫一结束,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适度使用网络游戏产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治理的一道重要课题。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利用技术手段来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以达到防沉迷的效果,或许可以实现。可这是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最佳方案吗?

早在2017年,相关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整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即便进行了技术限制,沉迷于游戏的未成年人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寻找游戏平台的漏洞,达成自己玩游戏的目的。除了冒用家长身份绕过相关限制之外,也有部分销售租赁游戏账号的网商店铺不严格按规定核实买家年龄,明知买家是未成年人也不加劝阻,甚至将“无防沉迷”作为卖点之一。

毫无疑问,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并不现实。技术只能作为工具协助家长管理孩子的上网行为,而良性的疏导沟通、健康的家庭环境才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很多沉迷网络或游戏的孩子,身心健康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可能是他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孩子躲进网络空间,寻求一种代偿性满足,或者是暂时地逃离现实生活。对于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家庭教育找准问题的根源,进行根本性的疏导。无论法规如何完善,技术如何升级,都只是一时登场的配角,家长才是始终陪伴孩子左右的主角,也是最了解孩子情绪变化、值得倾诉的对象。家长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在青少年保护模式下健康用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陪伴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孩子有了更多“游戏选项”后,才真正有可能不再沉迷于网络。

2021-09-17 孙金诚 ■ 记者观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854.html 1 游戏防沉迷 从家长抓起 12,8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