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周刊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

从田间到舌尖,农产品不能“折”在这“两公里”上!

本报记者 崔吕萍

物流是链接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来看,我国从产地最初一公里,到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物流基建设施,还有着较大的优化改善空间。”谈及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这样表示。

首先是冷链。戴中久建议,应鼓励大型物流服务商通过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集收点,研发投入适应小批量分拨的移动分拣车、建设贴近产地的生鲜预处理中心、针对众多农特产品品类设计专属包装、在特色农产品丰收季全国系统性调拨冷藏车辆、专属全货机及多种运力资源等,刷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交付速度、创新生鲜品牌在运送过程中的保鲜手段。

其次是仓配数智化。用戴中久的话说,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有的公司就通过“云仓配”模式打造互联互通的流通网络,不仅缩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稳定了农产品价格,而且还为农批市场仓储化变革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该模式中的“云”是依托农产品大数据、区块链、线上平台、直播平台、云结算、供求信息、全链可视化溯源、配送云体系等技术应用构建的数据增值、供应链金融、价格指数服务等数智产业;而这里的“仓”,也是依托立体仓储、全温区智慧自动化冷链交易中心、电商区域总部仓、云仓管理系统等基础建设形成的智慧冷链服务体系;所谓“配”,是指依托中央厨房加工配送、国际农产品展销、工厂品牌市集C2M等流通业态提供的同城配送、远程配送、社区终端配送等配送服务。

末端零售网点是真正触达到消费者的供应链最后一环。“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有助于进一步畅通日常消费的末端物流通道,为数字经济时代有效释放消费活力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为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戴中久这样说。

具体做法上,戴中久认为,应鼓励末端零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结合门店销售数据以及天气节气等外部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门店对未来销量作出精准预测,对各类动态采购提供建议和指导,也为大规模的产地生产提供数据基础。在环境改造、智慧物业管理、智能称重收银、全渠道融合发展等方面逐步实现交易数字化、商户数字化、用户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从整体上提升消费者体验,提高商户经营能力和政府监管能力,实现多方共赢。

2021-08-31 崔吕萍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940.html 1 从田间到舌尖,农产品不能“折”在这“两公里”上! 11,9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