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侯蓉:“熊猫妈妈”护熊猫

能每天与大熊猫在一起是不是特别幸福的事?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侯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熊猫妈妈”。

1968年出生的侯蓉,现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

刚毕业时,本是学习动物传染病的侯蓉,机缘巧合来到这里。追忆起最初参加工作时,侯蓉说,“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当时,实验室刚成立没有人手,她一边硬着头皮自学动物繁殖;另一边,自己改造实验室、试验台。“实验室是我手绘改造的图纸;无菌间是我们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擦出来的。”

20多年后,成都大熊猫基地的研究条件、研究平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地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科技部命名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还有四川省和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人员也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100人左右。

特别是在她和团队的潜心研究下,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大熊猫种群数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数据最有说服力。侯蓉在会上分享了成都熊猫基地20多年的变化,“1994年,熊猫基地和成都动物园熊猫数量加起来只有18只,其中1/3是病熊猫,得了营养不良综合征。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病发病率达到了15%。”

除了生病,大熊猫的死亡率也非常高。统计显示从1987年到2000年,大熊猫年均死亡率达10%,但每年净增长率只有1.04%。

如今,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1994年的18只发展到了去年底的206只。全国大熊猫种群增长率提高到12%,死亡率降到了1.9%,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近10岁。

“大熊猫是我们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侯蓉说,根据20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当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2011年恢复到1864只。圈养大熊猫从1990年的104只恢复到去年底的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侯蓉表示,科研价值需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顺应国家大势发展,顺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加入这个行业里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07-15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457.html 1 侯蓉:“熊猫妈妈”护熊猫 9,4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