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农药施用量还处于高位,有效利用率也还偏低。调研发现,存在三点突出问题。
一是农药经营市场存在监管漏洞。无证经营、制售假劣农药和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依然存在,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网络平台违规售药。
二是用药过程违法违规现象频发。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强度较高,过度用药与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许多小农户科学合理用药意识淡薄,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没有建立起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存在违规用药风险。
三是农药使用飘失浪费严重。我国农业植保机械产品较少,基本以手动、机动或电动小型喷雾器为主,产品结构简单,科技含量低,性能落后。同时,施药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为此建议:
一是推行实名购买,强化源头管理。从农药经营审核、门店控量提质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三方面着手,做好线下线上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关,调整优化农药经营门店布局,打造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农药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健全购销存电子台账和销售实名制度,实现全品类农药经营可追溯监管。
二是规范用药记录,加快绿色转型。将规模经营主体及植保服务组织纳入系统管理平台,落实生产台账制度,细化农药使用信息,确保用药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由县域层面向主体层面细化延伸,并与农业支持政策挂钩。
三是加大政策供给,提高施药技术水平。整合财政涉农和创新资金,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加快构建生物农药植保器械和施药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合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传统施药器械升级换代,示范推广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切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