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林
出版印刷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书、报、刊等出版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人民的政治文化精神食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即对出版印刷工作作出部署,成立领导宣传出版印刷工作的机构,很快设立并逐步完善党领导的书籍报刊等出版印刷发行机构,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启民智、发动群众、指导工人运动,出版印刷成为党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
不久前,中国印刷博物馆策划举办了“印本传思想 红色耀中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印刷专题展”,全面回顾了党的出版印刷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在展览中有红蓝两本《共产党宣言》。红本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版本,被称为“红色中华第一书”,1920年8月付梓,共计印行1000册。封面印着红底的马克思半身坐像,画像上方印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翻开小册子,内页是用5号铅字竖版直排,风格简洁。缺憾的是,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文中也有20余处讹字。毕竟这是又新印刷所开机印制的第一本书,出错也情有可原,这也是活字印刷术最容易产生的错误。这一印错书名的版本,目前国内仅存7本。《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掀起一股购买与阅读热潮,很快便告售罄。同年9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错印的书名,书封上的书名和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为蓝色。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书刊和印机为刀枪、为弹药、为播种机、为宣传队,播撒火种、传播真理、动员群众、凝聚力量、投身革命事业,深入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人民军队、启蒙和教育民众、揭露和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出版印刷篇章。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要想把报纸继续办下去,总不能一直停在一个地方。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报社同志想尽了办法,从而改造出一台只有30公斤重的木质印刷机,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马背上的印刷机”。《抗敌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党报,也是人民日报报系中创办最早的报纸。该报于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编辑出版。创办之初,主要登载国际国内动态。展览中的这份《抗敌报》为1938年9月26日出版的第83期,双面四版,铅版印刷,第一版刊有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行启事。由于抗战时期环境艰苦,当年的《抗敌报》原报留存下来的非常稀少,这张《抗敌报》显得尤为珍贵。
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各地进步人士、社团积极从事宣传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的出版活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以鲁迅、瞿秋白、陈启修、茅盾等为代表的出版人纷纷涌现,他们通过文字的革新以达到对大众的救亡教育,显示了他们极强的开拓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版印刷事业翻开崭新一页。党领导出版印刷业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出版印刷制度体系,在探索中实现良好开端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版印刷战线热情讴歌党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书写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当时《人民日报》真实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开国档案”,是唯一最权威、最翔实、最完整真实记录新中国开国大典和开国大阅兵的国家官方报纸,是新中国超级“红色国宝”、国家一级文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图书出版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记录反映改革开放光辉历程,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得到出版和再版,内容供给能力极大提升,出版门类、品种极大丰富,100册期刊,20份报纸的创刊号,诉说着从“书荒”到“书海”的跨越。
1984年第36期《瞭望》周刊发表了该刊记者关于书籍出版、印刷、发行的追踪采访记,题为《加快知识传播的进程》。此文就当时存在的“出书难”“买书难”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寄希望于改革。《瞭望》周刊评论员文章中也指出,“据估计,如果大胆、果断地进行改革,把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现有出版界的生产力,还可有成倍的增长”。两篇文章在业内激起极大反响。之后《瞭望》周刊陆续刊登文章,进一步介绍了出版界为加快知识传播进程所作的一些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变我国落后的铅排印刷面貌,让汉字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1974年8月,由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五家单位,联合提出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报告。经国家计委批准,项目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简称“748工程”。以北大教授王选为代表的北大科研团队,与潍坊计算机厂、杭州通信设备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协作单位共同努力,并得到新华社、《经济日报》等用户的通力配合。最终成功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树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继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时代典范。展览中有份1987年5月22日的《经济日报》,便是经济日报社四个版面都采用激光照排排印的第一份日报。它成为中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印刷行业实现了产业总量、结构和质量的较深层次变革。出版印刷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内各大报纸纷纷推出特刊以庆祝这一重要时刻。中国印刷博物馆收藏了全国重要党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出版的特刊。这批报纸均在此次展览中亮相。这批报纸记录了70年来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情怀和使命担当,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是对新中国发展70年以来的热情礼赞和对广大奋斗者的热情讴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出版界、印刷界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编印了多种防疫出版物,印制了大量防疫物资标签等,为增进大众了解疫情,做好个人防护以及防疫物资、消毒用品等包装标签生产提供了帮助和保障。中国印刷博物馆秉承“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向全国出版界、印刷界征集了防疫相关资料,以记录历史并铭记出版印刷人为抗疫斗争作出的贡献。这批藏品体现了出版印刷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危急时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复工复产,奔赴在工作的第一线,设计、制作、编写、出版印刷防疫读物和生产资料,确保重要出版物和抗疫物资及时完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护战役默默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春华秋实。100年来,党的出版印刷工作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步同行,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进步。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做好党的出版印刷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协印刷文化首席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