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闪亮的初心

——甘祖昌、龚全珍的故事

1957年,经组织批准后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了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安家落户当农民。

徐鲁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亲切的目光转向了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人,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道:“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在场的300多位与会者讲述了甘祖昌老人的故事,然后说道:“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再次向龚老前辈表示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甘祖昌是江西省莲花县人,22岁那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从红色根据地井冈山起步,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接着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一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

1952年春天,正在新疆军区担任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在检查工作返程时,乘坐的车子翻到了河里,身负重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此后的那些日子里,他常常为自己的身体叹气,总觉得自己正当壮年,但为党、为国家做的工作太少了。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有一天,他对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妻子理解他的心事,就说:“你有什么打算,就向组织说吧,无论怎样我都支持你!”

于是,甘祖昌不止一次地向上级打报告,请求组织批准他“解甲归田”,回江西老家去当一名普通的农民。

1957年,组织上经过研究,尊重和批准了他的请求。这一年的8月,甘祖昌带着家人离开部队,回到了老家莲花县沿背村。这一年,甘祖昌将军52岁,龚全珍34岁。

从一位穿皮鞋的将军,一下子变成了田地里的“赤脚大仙”,老家的乡亲们对甘祖昌的选择不能理解,觉得他“太傻”。

有的乡亲还“数落”他说:“祖昌哪,你穿着草鞋从沿背村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现在又打赤脚回到村里来,那你那么多年的仗不是白打了?血不是白流了?”

甘祖昌听了,哈哈一笑,连忙解释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是为全国老百姓打江山的,为所有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可不是为了贪图个人的高官厚禄和生活享受哪!怎么能说是仗白打了、血白流了呢?”

“那你成了将军,又回到村里来种田、打柴,不后悔吗?”

“后悔啥呢?共产党人的本色,就是永远要艰苦奋斗嘛!”

甘祖昌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打赤脚的种田人。他经常是连一双草鞋都舍不得穿,早上赤脚出门,晚上赤脚回家。甚至还在家里订了个“规矩”:孩子们也一律不准穿鞋下田。

这是什么规矩呢?夫人龚全珍和孩子们一开始也不太理解,更无法适应。特别是孩子们,一个月前还生活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里,吃糖果都要挑高级一点的,现在转眼都变成了打赤脚的“野孩子”。

过了好久,孩子们才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原来,赤脚不是为了省鞋。父亲是从小当放牛娃、打柴火出身的,懂得一个道理:在乡下,不会赤脚走路,就无法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也就不能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龚全珍慢慢地也理解了丈夫的苦心,全力支持丈夫对孩子们的要求。很快,龚全珍也从一位“将军夫人”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和丈夫一起,用艰苦朴素的好家风,默默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做人。

从此,孩子们对父母亲的选择和教导,都更加理解和敬重,脚踏实地地跟着父亲、母亲不断学习各种农活技艺,踏踏实实当起了农民。

甘祖昌回到老家后,始终保持着老红军艰苦朴素的作风,一心一意帮助乡亲们排忧解难。在他的生活里,没有“享受”二字,只有“吃苦”和“奋斗”。他每次到北京开会,总是“上车前一碗面,车上一碗面,下车一碗面”,靠着简单的三碗面,就到了北京,从无例外。

有一年,他获知有一个水稻优良品种叫“清江早”,生长期只有70天,很是高兴,就对乡亲们说:“全县有一万多亩秧田,要是种上‘清江早’,正好赶上种晚稻,亩产五六百斤,就可增产五六百万斤哪!”

他到处打听,在哪里能买到“清江早”的稻种,技术员说是清江县(现为樟树市)农科所里有。甘祖昌说:“好,你跟我一起去,马上走!”技术员说:“清江火车站离县城七八里路,要不和县委联系一下,请他们派个车?”甘祖昌说:“七八里算什么?走着去!不要给人添麻烦!”

那天不巧是下雨天,甘祖昌的布鞋上沾满了湿泥巴,赶起路来不方便,他索性脱掉鞋子提在手上赶路。那个年轻的技术员怎么也无法把这位甘爹爹和“开国将军”联系在一起。

甘祖昌务农的沿背村,耕地多是冬水田,平均亩产总是很低。他带着乡亲们用挖地下水道排除污水的方法,给农田开沟排水,使粮食亩产提高了50%。为此,他还被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聘请为研究员。

后来,他又带着乡亲们经过多年奋战,在家乡修建了一座浆山水库和好几条灌溉水渠。水库建成后,他又和技术员研究建发电站、机械修配厂和水泥厂等配套工程。有了发电站,附近的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了电灯,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乡亲们欣喜地说:“这电灯的光亮,是老红军给我们送来的哟。”

从1969年开始,甘祖昌又找来工程师,带着乡亲们,冒着严寒,顶着酷暑,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地苦干了三年,在家乡修建了12座大小桥梁,改善了全公社的交通条件。

这时候,他的孩子们也都慢慢地长大成人了。孩子们从父母亲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一生为党、一心为民”,什么是艰苦朴素的“清白家风”。

孩子们成年后,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而向组织要求什么“特殊的照顾”。

至今,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辈,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清清白白地做人,从来也没有给父亲和母亲“抹过黑”。时间长了,他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几乎没有谁知道,他们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的后代。

甘祖昌有个孙子,名叫甘军。甘军19岁参军入伍,21岁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4岁转业回到家乡的工商部门工作。

无论是在部队里,还是转业到地方的普通工作岗位上,甘军一直把自己的爷爷是新中国开国将军这个秘密,深深埋在心底,踏踏实实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还主动要求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高坑工商所工作。

一直到2010年12月中旬,甘军的一位领导接到一个电话,特邀甘军参加甘祖昌将军塑像落成仪式,大家这才知道,甘军是老将军的嫡孙。这个秘密被甘军隐藏了十几年。

在部队服役时,有一次,甘军因公负伤,撞伤了右眼,被确定为三等乙级伤残。但他从来没有对领导和同事提起此事,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近视才戴眼镜的。

甘军在谈起自己一直坚守的这两个“秘密”时,这样说道:“我很平凡,爷爷教育我,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坚守信念,而不是对组织有所要求。在我心中,爷爷就是一盏明亮的灯。”

是的,甘爷爷不仅是嫡孙甘军心中的一盏灯,也是江西老区和全国的干部、百姓心中的一盏不灭的灯。

“革命后代,将军传人;淡泊名利,情操高尚。”这是江西省萍乡市工商系统的同事们赞美甘军的16个字。这16个字里,也包含着对一种高尚和美好的家风的礼赞。

1985年,甘祖昌老将军的旧病复发了。新疆军区首长派人来慰问,提出要为甘祖昌在南昌盖栋房子养老。甘祖昌听了,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感谢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我已经80岁了,还盖房子干什么?为国家节省点开支吧。”

1986年春节过后,甘老病势转重。弥留之际,他还不忘给家人交代说:“领了工资,留下生活费……其余全部买化肥农药,支援农业……不要给我盖房子……”

1986年春天,甘祖昌老人在故乡莲花县逝世。他没有为后代留下任何物质和金钱的遗产。他回乡29年来,每月的工资除了维持一家人最低标准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尽量节省下来,用在为家乡添置和建设各种农业和水利设备上了。仅是有据可查的数字,甘老陆续捐献给家乡的现金,就有85780多元,占他工资的70%以上。平时他为乡亲们救急解难拿出的钱,更是无法计算了。

甘老去世后,老伴龚全珍遵照丈夫的遗愿,继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也从来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后来,她当上了乡村教师,就用教书育人的方式,倾尽自己的所有,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山区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播撒知识和美德的种子。

几十年下来,龚全珍自己早就记不清,她帮助和劝回过多少辍学失学的孩子,为多少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次次默默地交了学费。

(作者系湖北作协原副主席)

2021-06-26 徐鲁 ——甘祖昌、龚全珍的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634.html 1 闪亮的初心 8,6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