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一项值得持续用心用情用力的千秋工程

——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浙江塘栖古镇运河广济桥

文/图 张西南

也是春天的故事

1978年元旦过后不久,一场春雨滋润了万木复苏,全国政协也在春风中开启了新的征程。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使命任务,也就是从那个春天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与大运河相关的提案以及相应的调研,并且成为持续关注大运河的政协人放不下的文化情怀和扛在肩上的历史责任。

2006年的春天,一份由刘旭等32名委员联名提交的呼吁启动对大运河抢救性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引起了各方关注。或许他们不曾想到,当迎来共和国70周年大庆之时,这份提案因其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入选全国政协成立以来有影响力的100件重要提案,注定被历史所铭记。

大河悠悠情悠悠。从第五届到第十届全国政协,一次又一次沿河考察的跋涉,一处又一处遗址古迹的调研,一份又一份奋笔疾书的提案,一步又一步不辞辛劳的“申遗”,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收获了一个个丰硕的果实。

从第十届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又是15个冬去春来。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变化,情系大运河的政协人初衷不改热情不减。

当2017年的春风吹绿了运河堤岸的杨柳,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摆上了党中央的重要工作日程,使这项工作驶入了新时代的快车道,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政协人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去研究探索保护治理运河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出了许多饱含真知灼见的建设性提案。政协领导、相关部门和委员们携手同心,再走运河路,深入到一线,多波次、多层次、多侧面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他们的“运河成果”。

在喜迎共和国70华诞的那个春天,全国政协召开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

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再学习,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个重大现实课题的再研究,也是情系大运河的政协人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建言资政的再出发。委员和专家们以科学的思路和集体的智慧,求得最大同心圆,打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千秋工程,值得政协委员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或许这也将被载入运河的史册,因为更加唤起了政协人对大运河的向往和挚爱,他们为把这条悠悠古河早日建成“魅力长河”“美丽长河”“高端长河”“共享长河”不辞辛劳倾其心智。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又过去了3年,如今的大运河将会是什么模样、文化带建设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2021年清明过后,乘着和煦的春风,我开启了自己的京杭大运河之旅。

从通州燃灯塔、运河森林公园出发,经武清乡野间的大运河、“天津之眼”注目的三岔河、德州运河古街、济宁任城天井闸、兴唐运河大桥、微山湖运河水道、台儿庄运河湿地、淮安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和运河清江闸、洪泽湖、高邮湖、宿迁东关口、镇江西津渡、扬州东关渡、无锡清名桥、塘栖广济桥、杭州拱宸桥、绍兴运河园,一路春风相伴,一条大河相依,所到之处,或伫立堤岸码头和大桥之上,尽看来往货船接踵而来的繁忙景象;或追寻古时河道和历史遗存,倾听大河蜿蜒曲折的回声和凝聚在船帆、船闸和船工号子里的故事;或徜徉在博物馆和运河人家,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去思考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去感受老河古韵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如今运河上的货船那么多那么繁忙。旅途中凡遇运河我都要驻足片刻,宿营时凡有运河我都要与她相会。从朝霞映照的台儿庄大运河,到夜晚灯火闪烁的淮安大运河,来往货船始终川流不息。有时我还会赶在日出之前来到运河之畔,目送一艘艘货船穿过薄雾驶向远方。最为壮观的是一支支由十几艘货船组成的拖船船队,就像河面上驶过的一列列长长的火车,打破了清晨河面的宁静,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气势和旺盛的活力。这让我强烈地感受到,经过多年治理保护,大运河作为唯一纵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在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巩固发展,作为仅次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无愧是我国水上运输的又一条大动脉。

让我留连忘返的是,沿河两岸的老街小镇已成为观光旅游的心驰神往。所到之处,济宁清平桥的南岸街,淮安河下的万丰文化街,扬州的东关街,镇江的小码头街,无锡梁溪的南长街,余杭塘栖的廊檐街,杭州拱宸桥西的桥弄街,这些运河上极具代表性的街区因为叠压着岁月沧桑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今天人气颇高的旅游去处,也为当地商贸、餐饮、手工业和休闲娱乐灌注了强劲的动力,尤其是那些与一条条老街共生共存共兴的古镇焕发出了活力四射青春的气息。江南三月多细雨,当你漫步在被雨水浸湿而泛出光来的青石板上,放眼小巷里热气腾腾的小店铺和远处运河桥上五颜六色的花雨伞,你就能感受到大运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流淌至今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运河博物馆一座比一座漂亮宏伟。当我来到淮安老城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就好像有一种穿越感,一头是从明清官署遗存下来的残破墙基,一头是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浓缩的时间空间在向世人展现中国漕运的历史风貌。杭州的运河博物馆体量更大,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和人文精华,堪称国内第一个综合性运河文化中心。即将开馆的扬州运河博物馆,外观设计新颖大气,展陈内容丰富厚重,已被称为是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正在兴建中的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坐落在十里长堤的运河园林之上,尽显“天人合一”“古今同源”的理念,传承古越文脉,展示运河风情。踩着雨后夕阳的光影,我来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高大的钢梁结构已勾勒出这座新馆的宏大轮廓,在晚霞的映照下泛出耀眼的光芒。

欣喜之余有隐忧

在惊叹感奋大运河保护治理和文化传承的崭新气象的同时,也为眼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感到忧虑。

区域性差异明显,南强北弱的现象仍未改变。且不说因为水资源的先天不足,一些河道复航困难重重,仅就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来看,南方的情况明显好于北方。也不说因为经济实力的地域差异,建馆建园尚是空白或有的从规划设计上就有差距,就是对古迹文物的保护,其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都远远不够。仅举北方某城一例,有一对原是清咸丰年间运河守备署门前的石狮,本来就因战乱遭损,现在又被放在公园南门上山的台阶两侧,如今这里成了一些孩子的天然“滑梯”,石狮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的双重威胁。但在塘栖小镇,不仅对历史上的漕运谷仓专门建了一座博物馆,还把明嘉靖年间设立的水利通判厅遗址安装围栏加以保护。孰好孰差不言而喻。

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个性特色的现象仍然普遍。大运河沿岸的名城、古镇和老街颇多,已成为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也有为了加快开发旅游,在恢复历史文化城镇街道的建设中,没有作为文化来做,更没有作为百年大计、“千秋工程”来做,或受利益驱动过度开发,或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些新建的古镇老街简单照搬模仿别人的路子样子,总让人觉得面孔呆滞似曾相识,原有的古朴的地域色彩被花花绿绿的商业包装所淹没,原有的历史脉搏的跳动、文化形态的灵动也被市场叫卖的喧闹嘈杂所淹没。我还看到南方某地在大运河一侧盖了一大片仿古建筑,或因事先缺乏科学论证带有一些盲目自信,如今人们对这些盖好的“老房子”并无多少兴趣,它们与静静的运河相伴显得有些冷清萧条。

管理难度在増加,河水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沿河城镇、乡村建设发展,尤其是老街增多、宾馆增多、游人增多、餐饮业增多,随之而来的垃圾和排污问题日趋凸显,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在航运繁忙的河道上常有码头、船坞可见,工业和生活废水如何防止流入运河?运河上一些著名古桥的两岸都是茶馆、咖啡馆和饭馆,如何长期有效防止水污染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棘手问题。我在南方某地古运河岸边看到,一个树丛下的开放式水沟用金属网拦截过滤水中那些看得见的杂物,但并不洁净的水源就在树枝的遮荫下悄然流入了运河。又如北方某市古运河可能因为水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只是作为“景观”的河水流动比较困难,水的颜色变得很深,水面上漂浮着杂物,而岸边步行道和台阶上还有难闻的气味。

面对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当以客观、冷静和科学的态度看待分析,因为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大运河本身就是一个庞杂、深奥和宏大的工程,注定其文化带建设也将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已被提出来做过对策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甚至成为某种“老大难”,这就不免让人有一些忧虑。同时说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持久用力、不懈努力的“千秋工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就在我离开浙东运河不久,传来一个好消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会暨第三次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如期举行,这让我们对在2023年前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要建设任务更加充满信心。

一张蓝图绘到底

明年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大运河重要指示批示五周年,也是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第五年,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跟上大运河保护治理的进程,与相关部门和省市保持同一步调,发挥参政议政的独特优势,为打造大运河这个中华民族的“千秋工程”作出新的贡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由此来看,如能在今明两年选择适当时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一次“回头看”,既是对过去这几年已做的工作有一个良好收官,也是为在高起点上做好持续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接棒”打下坚实基础。这就决定了“回头看”不是简单的故地重游,也不是泛泛的文化清谈,更不是不触及问题实质的隔靴搔痒,而是要把“回头看”的过程,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作为深入剖析研究“老大难”问题的过程,作为积极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新的建言资政的优秀报告。

怎么“回头看”?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进一步明确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深刻认识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历史也是一位智者,进一步明确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要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深刻认识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深刻认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进一步明确城市改造开发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深刻认识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进一步明确要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回头看”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有抓手、有重点,有的放矢。具体说来,一定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方案为重点,按照建设目标和时间节点深入考察调研。如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7个省市7个重大项目建设,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支撑载体,均要求在今年建成完工。还有一批专为大运河拟制的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名录等等。这些项目和举措,力度大、标准高、辐射力强,涉及面广,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头看”就是要到这些项目的现场去,到一线工作人员中间去,在“目睹”和“耳闻”的基础上,对照相关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方案,运用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进行综合研判,进一步强化评估监测,为正在推进中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

从大运河的实际状况来看,省级及以下的文化遗产数量庞大,如何整合优化现有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责任感紧迫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这也应该作为"回头看"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深入调研的过程,作为融入当地干部群众的过程,作为向运河的主人们学习请教的过程,让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尽情释放,并且充分体现到谋划实施本地区的标志性项目、加强遗产保护和内涵发掘、保护名城名镇的生动实践中去。同时要从正面倡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尤其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的工作,杜绝重发展轻保护的急功近利思想,改变开发项目和工程建设注重旅游、航运等发展功能多,而对运河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不足,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运河上下几千里,需要疏通的中间环节多、需要跨区跨界协同多,已经颁发的“规划纲要”和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能否落到实处,就看源头活水能不能贯通畅行,只有末端充满活力主动作为,最后一公里才能看到亭台楼阁浪遏飞舟的美景。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舒乙先生,他曾四次考察大运河,做过一个十分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长城是凝固的历史,不会动了,是躺着的。运河,站着,走着,还会跑呢”。如今先生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大运河一往情深的《疼爱和思考》,却表达出了所有曾关注大运河的政协人的所思所想。正因为有了他们和大运河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站着、走着和跑着,一棒传一棒,一届接一届,一张蓝图绘到底,大运河才不断续写出如此精采漂亮的华章。

(作者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才库特聘专家)

2021-06-26 张西南 ——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633.html 1 一项值得持续用心用情用力的千秋工程 8,6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