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大爱清尘’10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守护生命尊严,我们改变的是一个个的人。”6月15日,“大爱清尘”在京举行10周年报告会上,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璐有感而发。
2011年6月15日,“大爱清尘”创始人、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两个月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10名尘肺病农民成为首批救助对象,进入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10年来,“大爱清尘”逐渐形成了救命、助学、助困、救心、康复、创业、制氧机七个板块为核心的社区帮扶和综合救援体系。
尘肺病是一种职业病,由于劳动者在高粉尘、高污染的环境里长期劳作,吸入大量工业粉尘引起,会导致肺组织纤维化,患者往往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被诊断为尘肺三期的李彦文,是“大爱清尘”山西区成立后救助的首位患者。报告会当天,他的妻子刘瑞英刚巧来到“大爱清尘”办公地点,看望一直给予他们帮助的工作人员。
“2014年‘大爱清尘’走进了我们家,送来了制氧机,还资助孩子上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一家人都感觉生活从此有了奔头。”说起“大爱清尘”,刘瑞英不禁红了眼眶。如今,李彦文病情趋于稳定,她得以来北京工作补贴家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只要我来北京,就一定会抽时间过来看看大家。”
谈及这些年的工作,王克勤表示:“我们所做的主要是3件事:第一个是救援,就是对存量的尘肺病农民提供帮助;第二是预防宣传,努力减少新发病例,即减少增量;第三是推动国家政策和立法,制度性解决中国尘肺病农民问题,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权益。”
截至2021年6月3日,“大爱清尘”在全国31个省市区累计帮扶近9万名尘肺病农民,救治尘肺病农民6575人次、发放制氧机5643台、助学15248人次、发放爱心包裹87127件。在全国建设尘肺病康复中心(站)13家,为当地患者提供免费、科学、系统的康复指导和服务,形成了从城镇到乡村,从乡村到个人的康复服务网络。
为了将救助服务做扎实、做细致、做专业,“大爱清尘”持续动员全国各地志愿者和公益组织进村入户,探访尘肺病农民,帮扶尘肺农民家庭。与此同时,该公益组织与多个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探索出“政社联合”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的道路。日前,“大爱清尘”联合湖北省卫健委、松滋市委市政府探索尘肺病农民医疗报销兜底试点,从制度上保障救助落实到位,为全面实现尘肺病农民医疗救助兜底提供参考借鉴。
除了积极探索“政社联合”解决社会问题,10年间,“大爱清尘”携手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议案、提案,诸多建议得到重视并落实,逐步让每一位尘肺病农民依法获得医疗与生活双保障。
与此同时,经过10年努力,“大爱清尘”让公众对尘肺病的知晓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加强了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多公众加入到帮助尘肺病农民的行列当中。
窦璐表示,下一个10年,“大爱清尘”还将继续推进基层康复站点建设,在社区康复的基础上,探索居家康复、远程康复多模式同步进行,帮扶尘肺农民家庭,建档并持续追踪效果和需求变化,推动尘肺病农民问题政策立法的完善和执行,实现制度性遏制尘肺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