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一百年。这其中,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新中国的摇篮,老区人民对党的认识最深、与党的感情最浓、同党的联系最紧。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王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一百年。这其中,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新中国的摇篮,老区人民对党的认识最深、与党的感情最浓、同党的联系最紧。

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鲜明地把为劳苦大众打天下写在奋斗的旗帜上,矢志不渝地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冲锋陷阵;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诺言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哪里有革命的队伍,哪里就有群众的解放。从井冈山到宝塔山,老区人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看到了过好日子的希望。不论斗争形势多么严峻,不管战斗牺牲多么惨重,老区人民相信党、拥护党、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不渝。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死相依、患难与共,2000多万名为党的事业捐躯的英烈,大部分是老区儿女。湖北省麻城县西张店街有位周大娘,1928年5月,为保护党代表王树声,危急关头,周大娘让自己的儿子政道换上王树声的衣服,顶替王树声慷慨就义。王树声脱离了险境,周大娘的儿子却被敌人割下头颅悬挂在村口。1934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进犯南梁中心区。阎洼子村的老百姓连夜将红军留下的枪支、马鞍、粮食等全部埋藏到地下。第二天,敌人将附近村庄的干部、游击队员、农民群众集中在一起,逼问红军去向和红军物资埋藏地点,但始终没有人开口,42名苏维埃政府干部和群众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敌人最终一无所获。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在抗日战争中,尽管我们处在敌人的封锁包围中,我们的司令部距敌人不过几十华里,有许多战火纷飞的场面,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安全感,在群众的海洋里安全得很啊!有一段时间军区领导驻在唐县和家庄,中央分局在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我每次去开会时只带一个警卫员,我们一人一匹马一天就跑到了。一路上毫无危险,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都给我们烧开水、指路,照顾得十分周到。八路军英勇抗击侵略者保护了人民,人民同样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

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史。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宗旨,群众路线是不变的生命线。从《井冈山土地法》到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从闽西蛟洋农民银行到繁荣发展的边区商贸事业,从苏区列宁小学到抗日军政大学,党在根据地的实践,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也让根据地人民切身体验了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与革命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也正是缘于此,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向党靠拢,汇聚起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力量。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1932年,分两次共发行战争公债180万元,1933年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苏区人民节衣缩食,积极购买公债,后又响应中央临时政府“退还公债,不要还本付息”的号召,大部分人没有兑付债券。

耸立在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记述:“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二百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著名作家白桦曾讲:1948年初冬的一天,在进军淮海平原的路上,络绎不绝的小车和我军大队人马并行。我问一位推车的农民大嫂:“你们小车推的是什么?”“白面。”“你们家还有存粮吗?”“有,不在窖里。”“在哪儿?”“在地里。”“地里,什么庄稼?”“麦子。”我环顾白雪覆盖的中原大地,麦苗还没有出土呢?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我相信,我们的军队必胜。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用鲜血和生命建成了70.6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创造了修建红旗渠辉煌的林县老区人民再度“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奔赴祖国遍地开花的建设新战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让世人知道了林州工匠,也让“林州工匠”成为全国建筑行业里的金字招牌。具有光荣传统的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竖起了人民力量的丰碑。

老区精神永不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沿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百年征程,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构成了绵延厚重的精神谱系。老区人民在跟党走的奋进历程中,历经挫折不断奋起、历经磨难从不低头,这种笃定和坚持锻造锤炼出跨越时空的老区精神,即: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

1935年4月,在土地革命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川西北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在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竭尽全力支援红军,有力保障了红军北上抗日。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让曾经帮助红军打通北上通道的川西北老区人民丧失家园。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军队火速奔赴灾区帮助重建家园。在滚石不断的情况下,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为灾区群众开辟生命通道。某红军团干部说:“当年,是人民养育了我们这支军队,如今人民有难,军人冲锋在前,哪怕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群众。”滔滔岷江水,见证党群、军民鱼水情,英雄汶川城,矗立着打不烂、震不垮的英雄丰碑。

川陕苏区的孙沛兰一家是苍溪县的著名革命家庭,孙沛兰的丈夫牺牲后,她又把子女送去参加红军,等到1949年苍溪解放时,她却收到了7本写着儿女名字的“红军烈士证书”。北京密云县有位名叫邓玉芬的英雄母亲,把丈夫和6个儿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老区人民打破了坛坛罐罐,义无反顾地紧跟共产党走。战火让无数老区家庭支离破碎,但正是老区人民以无数个破碎的小家,成就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坚定跟党走赢得胜利和辉煌

从革命根据地初创到新中国成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老区点燃,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在老区开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老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在老区积累,老区人民在跟随党坚定走中国革命道路中前赴后继。从打土豪、分田地到脱贫困、奔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初心使命的坚守,是一条道路的延续,揭示的是老区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面对汹涌而来的滔滔洪水,面对史无前例的非典病毒,面对山崩地裂的特大地震,面对困扰世界的绝对贫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挑战有几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力量不断创造着奇迹,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胜利最终属于万众一心跟党走的中国人民。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区发展日新月异,全国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10个省份,都是老区省,福建增长270多倍,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经济总量已超过了近邻香港。全国百强县中老区县占比始终保持75%以上。2020年底,357个贫困老区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摆脱贫困,“老区苏区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得以实现。

老区的建设发展成就,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辉煌,也刷新了人类历史上人口大国快速发展的纪录。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永远跟党走已成为老区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老区人民因坚定跟党走赢得辉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也必将赢得未来。

2021-06-21 王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328.html 1 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8,3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