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在润物无声中,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诸多特性——从业态到流程,从技术到体验,在需求侧变得更为透明之后,很多行业也以更快的速度、更了解我们的视角,遴选天下好物,送到我们面前。
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来自远方的商品之所以没有让我们感到极度陌生,跨境电商“功不可没”。而在与博览会带货“天团”中的中东欧国家外交官们交流时,他们频频提到即将到来的“618”——这个由中国电商平台“创造”出来的“购物节”。
疫情之下,出不了国门,跨境电商的直邮业务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过去出境游必买、代购必带的那些好货,依然是购物车里的“常客”,而中国的相关产业链同样在你来我往中得以成长。
反观中东欧国家,他们是我们海外直采购物车里产品的生产者;同时,他们也具备了运用跨境电商“拥抱”世界的硬件条件。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始建于2012年,位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市。
这个园区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海外仓”优势,搭建中匈“丝路经济”走廊。
截至目前,在为260余家国内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也通过各项服务引导、撮合国内“走出去”企业与匈牙利本地企业联姻合作。
商贸物流从来都是双向的。用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红兵的话说,近年来他看到中东欧国家物流基础已愈发牢固,很多国家也期待能像中国一样发展跨境电商,“只要百姓能过上网买东西这一关,跨境电商在这些国家不存在硬件短板。”在田红兵看来,从线下到线上仅一步之遥,要跨过去,消费者的理念也需要改变。
“中国跨境电商已走在了全球前列,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数字支付网络从服务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向服务全球跨境电商经营者扩展。”中东欧博览会浙江数字贸易展区,连连数字展台工作人员对数字贸易有着自己的观察视角。
这是一家在全球拥有60张支付牌照及相关资质的跨境收款平台,服务延伸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服务跨境电商卖家店铺数超70万。用工作人员的话说,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和跨境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触达消费者。
而从这家企业所在的业态看,与其说是支付渠道在为跨境电商赋能,倒不如说是需求倒逼着商品跨境、品牌出海、货通世界、全球支付。
作为观察者,我们还看到,在今年的展览现场内外贸相结合的展台前,中国参展企业纷纷借此“机遇之桥”,通过线上直播、新品首发等方式,拥抱中东欧国际市场。相比之下,虽然直播带货手段也已被尝试,但中东欧国家的伙伴们略带羞涩。期待来年再见时,大家都有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