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仪 揭春雁 通讯员 李健
“什么是绿色社区?”日前,在广州市政协第二期“有事好商量”现场,主持人向大家抛出了这个问题,引发了政协委员、政府部门负责人、社区代表和居民的广泛讨论。
“我个人理解就是让居民住得舒服、住得开心、住得健康。”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绿色社区需要通过共建和共治之后才能充分地共享。
而蔡武委员的标准更为具体:首先要完善社区各类基础设施,还要加大口袋公园的建设、增加绿化、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加强噪音治理、提升社区的宜居水平。
“深圳和广州一样,正在进行绿色社区建设,深圳至今已经有90个社区成为绿色社区。”深圳市政协委员王富海也带来了深圳的经验。
事实上,关于绿色社区,广州早已开始行动和探索了。市住建局副局长黄成军说:对于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市住建局采取的策略是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排查,目前已改造600多个小区,有望在2025年把剩下的小区全部改完。
市林业园林局总工程师粟娟也介绍了口袋公园的建设工作:做一些低碳的设计,比如说雨水花园、植草沟,通过这些低碳的设计来保障社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利用这些社区、老社区周边低效的、闲置的土地来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口袋公园。
蔡武委员说:垃圾分类也是绿色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区垃圾分类的主要问题是分类还不精细。他建议,优化垃圾收集点的布局,培养居民良好的分类习惯,积极推进智能化管理。
绿色社区听上去高大上,但落到实处,则是细致到口袋公园、停车位、路灯等等。协商现场,来自三眼井社区的党委书记、主任吴立芳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微改造的成果,后期如何保养和维护?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对居民优质服务?
与会的各方代表一致认为,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和管理的支持。
“我们目前绿色社区的建设,还是太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了。后续的长效管理和资金维护会有困难,有的时候管养是缺位的;还有低碳技术层面,比如生态垃圾房、新能源的智慧路灯、节能充电桩、海绵街巷等等这些绿色先进技术的应用就会受到限制。”李鹤虹委员表示了担忧。
曾春航则认为,引进企业是一种好办法,但政府不能因此而撒手不管,政府要给企业予以一定的扶持,必要的时候还有一些兜底的政策。
针对维护费用哪里出的问题,曹志伟建议,通过规划总量控制,拆一补一,腾出一些空地去建设社区的配套设施综合体和社区公园,将其地下空间就综合利用起来,可以建多层的停车场,一方面让内街内巷乱停乱放的现象得到遏制,另外一方面停车场的收益就可以作为这些地上设施的维护成本。
在保障绿色社区维护方面,蔡武建议,绿色社区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比如设计师以及电气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专业工程师的加入,社区党组织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居民协商议事平台,为社区的绿色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李鹤虹认为,要树立培育接地气的绿色社区理念文化,尤其是绿色社区文化,特别得面向小区、居住者本身,要让老百姓觉得有了绿色空间,有了这些绿色邻居,物业资产价值上去了、增值了。让每一个居民,包括社团、在这个小区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有动力参与到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当中。
李鹤虹还表示:“每一个绿色社区都是一个绿化实体,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碳汇,可以联合广州碳交易所,设计一种类似于环保基金与绿色金融挂钩的定向补贴来鼓励和倡导绿色工艺的实施,扩大一些绿色新型材料的适用范围,倡导低碳理念、低碳文化。”
绿色社区的创建既要畅通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绿化和焕然一新的建筑物的外立面,这种“面子”;同时还要有内街内巷整洁有序、楼道社区设施是智能完备的、社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耐心细致、更有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这种“里子”。只有“面子”跟“里子”结合得好,才能让我们的居民群众住得舒服、住得开心、住得健康,这也是绿色社区以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曹志伟形象地说。